连续铸轧流变界面热行为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铝连续铸轧过程为对象系统分析了金属[液—固]、[固—固]界面接触热导的产生机理,以界面热流中的电子、声子行为为基本依据,对影响实际接触界面传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表面氧化膜厚度下的界面传热机制;分析了铸轧工作界面传热的特点,推导了接触热导的计算模型;用热脉冲法实现了塑性变形下的接触热导测试,实验研究了压力、界面介质与氧化膜对热导的影响;建立了铸轧过程温度场和轧制力的仿真模型,对铸轧过程的工艺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运用固体物理学的金属电子理论结合金属准原子模型,建立了基于能量载子的金属实际接触区接触热导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界面温度、氧化膜厚度与势垒高度、费米能及配副材料声学失谐对接触热导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氧化膜厚度下的微观传热机制。
2.分析了铸轧过程凝固界面接触热导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固相率的计算模型,从铸轧实际生产过程热平衡与传导的宏观参数,获得铸轧界面接触热导的统计值。
3.分析了在材料发生屈服变形条件下,影响界面实际接触面积的主要因素,得到了轧制界面接触热导的理论模型。
4.实验研究了X合金材料不同厚度表面氧化层的接触热导,分析了影响X合金表面氧化膜厚度的主要因素;通过自制夹具,实现了用激光热导仪测试试件发生塑性变形条件下的接触热导,研究了界面介质、氧化膜、粗糙度及接触压力对接触热导的影响,建立了塑性变形下的接触热导实验研究模型。
5.建立了铸轧过程温度场和轧制力的计算模型,编写了计算程序,对国内两种铸轧机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与现场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程序和边界条件的可靠性。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铸轧机设计、铸轧工艺控制和铸轧过程工程热物理规律的技术实现提供理论参考,期望对铝装备技术的发展有所稗益。
|
|
|
|
1 |
邵元华,余拔章,赵藻藩;邻菲罗啉及其衍生物萃取Fe(Ⅱ)机理的电化学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1990年04期 |
2 |
徐彭寿,徐世红,刘先明,朱警生,麻茂生,张裕恒,许振嘉;碱金属Cs和Na与GaAs(100)界面相互作用的光电子能谱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1994年03期 |
3 |
周春华,刘威,李学闵;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6年06期 |
4 |
胡自化,曾向阳,刘湘辰,胡宁静,黄宜坚;基于Visual Basic环境下开发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J];机电工程;1997年02期 |
5 |
程开甲,程漱玉;论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1期 |
6 |
吴崇峰,姜珊;CAD塑料材料选择系统[J];中国塑料;1998年03期 |
7 |
马莲莲;立窑水泥厂计算机开发应用体会[J];山东建材;1998年03期 |
8 |
王自强,韩学礼;压电材料中心裂纹问题[J];固体力学学报;1999年02期 |
9 |
肖立隆,陈建林;电磁场对铸轧铝带坯晶粒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9年08期 |
10 |
逯洲威,蔡开科;薄板坯连铸液芯铸轧过程铸坯的应力应变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1 |
马江,周新贵,张长瑞,曹英斌;单向纤维增强SiC基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0年05期 |
12 |
王荣明,李春志,颜鸣皋;稀土影响高温合金GH907性能的显微机理研究[J];材料工程;2001年07期 |
13 |
刘澄,张国定,NAKA Masaaki;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法研究Gr/Al复合材料热循环后的微观力学性能(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1年04期 |
14 |
王文明,钟掘,谭建平;基于自适应滤波的铸轧板形检测信号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06期 |
15 |
王安强,万建松,苟文选,矫桂琼,岳珠峰;单纤维界面强度光弹性实验和理论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3年06期 |
16 |
解正业;用电解铝液直接铸轧铝带坯的质量控制[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4年10期 |
17 |
高增伟;影响铸轧铝带卷质量的关键因素[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5年08期 |
18 |
;乌克兰研制成功钢材铸轧一体联动机[J];鞍钢技术;2000年04期 |
19 |
王文明,梁涛;铝带坯铸轧板形检测信号的参数递推辨识与滤波并行除噪[J];有色金属;2002年04期 |
20 |
刘政,周彼德,彭德林,安阁英;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