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硬铝石生产高强度砂状氧化铝理论研究与工艺实践
【摘要】:砂状氧化铝由于具有独特的显微结构、粒度分布及强度,在节能与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的铝电解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可用于氧化铝生产的铝土矿资源都是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溶出条件较国外三水铝石或一水软铝石型铝土矿苛刻,溶出后得到的铝酸钠溶液碱浓度高、过饱和度低,在铝酸钠溶液结构、铝酸钠溶液分解及结晶行为等方面有别于国外的情况,难于直接引用国际上成熟的拜耳法分解工艺生产砂状氧化铝。
针对我国由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工业现状,本论文以获得高强度砂状氧化铝为目标,通过对氢氧化铝晶体叠合方式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首次建立了晶体的受力模型与叠合方式-应力状态-强度的关系;通过建立氢氧化铝晶粒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进行静力分析,首次获得了氢氧化铝显微结构与强度关系的一般性原则;根据铝酸钠溶液附聚过程晶粒的粒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获得了附聚特征及其与氢氧化铝(氧化铝)强度的关系;首创精液分流技术,将上述氢氧化铝晶粒显微结构与强度关系、种分附聚特征与氢氧化铝(氧化铝)强度关系的理论及实验室研究结果,在实际氧化铝工业生产中进行实施,由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生产出高强度砂状氧化铝产品。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如下:
1.通过对叠合面进行应力状态分析,研究了氢氧化铝晶体叠合面应力状态分布,发现氢氧化铝晶体界面破坏主要由于正应力导致,且界面上靠近受力点一侧正应力较大,因此随着载荷的增大,将首先发生破坏,该位置是决定氢氧化铝晶体强度的关键部位;氢氧化铝晶粒强度与叠合面承受的应力状态密切相关;各种不同氢氧化铝晶体间的叠合方式中,晶体底面与底面叠合时,氢氧化铝晶粒强度较高并随两个晶体间叠合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2.通过对实际氢氧化铝晶粒的概括和简化,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静力分析,研究发现在晶粒缺口处有细粒子填充时,填充位置处于特定填充空间的晶粒整体强度最好;缺口越小,强度越好;在相同的缺口和填充粒子粒径的情况下,强度随填充粒子的增多而加强,且填充位置越靠近最佳位置越能改善晶粒强度;无论是大晶体还是小晶体的叠合,当氢氧化铝晶体间叠合角度在60°~80°时,
|
|
|
|
1 |
张义顺;单玉香;张启业;邵先磊;;锆英石对矾土基低水泥耐火浇注料性能影响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8年05期 |
2 |
杨秀丽;李冰;;铝浮渣废料用作耐火材料原料的评估[J];耐火与石灰;2009年01期 |
3 |
涂军波;魏军从;尹建昌;牛森森;;氮化硅加入量对镁质浇注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9年12期 |
4 |
刘元宁;史世庄;;焦炭显微结构和工艺性质关系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5 |
;一种晶种分解生产砂状氧化铝的方法[J];无机盐工业;2005年08期 |
6 |
高进升;;对我国砂状氧化铝生产技术的初步探讨[J];轻金属;1989年06期 |
7 |
乔瑞庆,杜鹤桂;碱度对低氟烧结矿强度及其岩相学研究[J];烧结球团;1997年02期 |
8 |
平文正;周宗禹;;从烧结法精液制取砂状氧化铝[J];轻金属;1985年09期 |
9 |
杨小微;;再生混凝土改性建议[J];林业科技情报;2011年01期 |
10 |
李小钢,韩淑霞;提高包钢烧结矿强度试验研究[J];包钢科技;1999年03期 |
11 |
胡军,徐燕申,林彬,高勇;陶瓷镶块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01期 |
12 |
王甲春,唐明;PRC低水胶比体系硅酸盐水泥水化特性与力学性能研究[J];混凝土;2002年04期 |
13 |
冯向鹏,张玉柱,李振国,尹海生;低硅条件下碱度对烧结矿强度的影响[J];烧结球团;2004年02期 |
14 |
董磊;杨建;丘泰;龚淋;;AlON-AlN复相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
15 |
陈肖虎,赵莉;分解过程降温制度对产品砂状氧化铝强度及分解率的影响[J];贵州科学;1995年04期 |
16 |
高林;过氧化对石墨蠕虫结构及强度的影响[J];炭素技术;2001年03期 |
17 |
贾玲;谷景华;张跃;;以β-Si_3N_4为晶种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备[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5期 |
18 |
唐明,巴恒静,李颖;纳米级SiO_x与硅灰对水泥基材料的复合改性效应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3年05期 |
19 |
刘寿荣;WC-Co硬质合金的强度[J];硬质合金;2002年03期 |
20 |
郑林义;;高强粉煤灰微晶玻璃[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