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联盟提升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摘要】: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大而不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加入WTO后,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课题。供应链联盟是一种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思维的竞争合作组织形式,正在改变全球的竞争方式与经营环境。它的涌现为有色金属工业提供了一种走出困境和寻求发展的全新机制和思路。论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界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大而不强。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深层次揭示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生产要素和上年需求增长以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对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而当年国内需求以及产业集中度等却具有逆向作用。
(2)突破目前通过调整资源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来提升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思维框架,提出并论证了建立供应链联盟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立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不仅能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与速度经济,提高产业利润率;而且能改善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与辅助产业等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与市场治理、企业治理等方式相比较,有色金属工业实行供应链联盟治理时的成本最小、利润最大。这一切表明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供应链联盟是目前有色金属工业最优的产业组织形式。
(3)在分析有色金属产业链的现状与建立供应链联盟的优势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建立模型——显过程(组织变革过程)与隐过程(文化整合过程)有机结合的过程模型。并对其中的重点,如协作企业选择、组织重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提出协作企业选择应考虑因素和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选择的三阶段模型。构建了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分层竞争的立体结构模式及融效率型供应链与反应型供应链于一体的组织结构。
(4)通过博弈分析得出传统有色金属工业产业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不同利益层次主体(地方或企业)的主动性与适应性。指出在制订引导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的产业政策时,应特别注意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行为选择,制定基于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产业政策,使联盟成员合理分享联盟利益,实现帕累托改进,产业政策才会被各层次经济主体遵循,其有效性才会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