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石灰改良土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及应用研究

贺建清  
【摘要】:受地理条件限制,在软土地区常用石灰来改良软土作路基填料。但石灰改良土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的研究很不成熟,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工程应用。因此,研究石灰改良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性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在大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对石灰改良土的力学特性,其中主要是动力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基于试验成果,利用动力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了交通荷载作用下石灰改良土道路的变形性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结论: 1.软土掺入石灰后,塑性指数明显降低,最大干密度随石灰掺入量的增大而减少,最优含水量随石灰掺入量的增大而增加,击实曲线峰值段比掺灰前具有相对较宽的最优含水量区间,在回填施工过程中达到设计压实度要求的含水量容易控制。工程实际中,掺灰比宜控制在5%~8%。 2.采用扫描电镜(SEM)照片及能谱分析(EDS)对石灰改良土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在石灰土中首次发现了连结成空间网状结构的钙矾石结晶体。从微观结构上对石灰改良土的加固机理进一步进行研究,发现改良的作用表现为增加了土体的粘聚力。 3.使用DDS-70型微机控制动三轴仪,对石灰土进行了动强度和动弹模阻尼比试验,确定了石灰土的动强度和动力参数。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力学性质差的填料因石灰的掺入强度有显著提高。发现频率愈高,随着破坏振次的增加,动强度衰减愈快。 4.动应变ε_d是影响土样动模量阻尼比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动应变水平的提高,动弹模量E_d成倍减小而阻尼比λ成倍增大。频率f愈高,动弹模量和阻尼比愈大。随着掺灰比的增大,石灰土的动弹模量和阻尼比相应增大。动弹模量随围压σ_(3c)增减而增减,阻尼比λ随σ_(3c)的升高而减小。最大动弹模量E_(d max)一与围压σ_(3c)呈指数递增关系:最大阻尼比λ_(max)在7%~40%之间,与围压σ_(3c)呈指数递减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统计公式: λ_(max)=k_λP_a(σ_(3c)/P_a)~(-nλ) 5.将交通荷载简化为半波正弦荷载,基于平面应变假定,利用动力弹塑性有限元定性分析了交通荷载作用下的石灰土道路的变形性状。研究了掺灰比、交通荷载、地基力学性质对道路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石灰改良软土能有效减小工后沉降。道路和地基的塑性变形在沿深度方向某一范围内衰减很快;在地基表面以下存在—“塑性变形有效影响深度”,该深度可作为交通荷载工后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晓;刘胜群;海钧;;振动频率对饱和软粘土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9年06期
2 刘胜群;陈玉平;;饱和软粘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06年10期
3 姚坤;杨建玲;魏茂杰;;循环荷载下饱和粉煤灰的动力特性[J];粉煤灰综合利用;1991年03期
4 朱向荣,方鹏飞,李云飞,朱赞凌;EPS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5 郑晓;王月梅;;各向异性固结对饱和软土地基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J];铁道建筑;2007年11期
6 王常晶;陈云敏;;交通荷载引起的静偏应力对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循环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11期
7 郑晓;;地震作用下软土地基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07年12期
8 李校兵;王军;吴延平;;初始剪应力对饱和软粘土静、动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9 王猛;杨庆;聂影;张小玲;;非饱和黏土动力特性及等价黏弹性模型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4期
10 贺建清;阳军生;靳明;;循环荷载作用下掺土煤矸石力学性状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1 王坤昂;谢义兵;赵志忠;;复合地基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1期
12 景彦平;在施工中控制石灰土质量的一些认识[J];中南公路工程;1990年01期
13 汤善田;石灰稳定土底基层施工[J];安徽建筑;1994年02期
14 周明凯,沈卫国,陈平,马建荣;石灰土的增强改性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5 熊元克;;石灰改性膨胀土路基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06年S1期
16 蔡袁强;陈静;王军;;循环荷载下各向异性软黏土应变-软化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6期
17 王惠芬;周鹏;刘海燕;;石灰土早期强度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2期
18 张亮,李烨;石灰土的施工质量控制[J];林业科技情报;2001年04期
19 赵淑敏;石灰土压实度的控制[J];水运工程;2002年07期
20 陈继平;;台背回填石灰土预防桥头跳车[J];西南公路;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慧;熊卫;唐曹明;;斜拉网架结构静力、动力特性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2 廖伟丽;肖微;罗兴锜;郑小波;姬晋廷;商威;;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含轮缘间隙动力特性的数值研究[A];第十六次中国水电设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丁万尊;俞加声;;球面扁网壳的动力特性[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4 王思敬;张镜剑;薛守义;;原状泥化夹层动力特性试验研究[A];水电科技论文集[C];1990年
5 闫旭;魏德敏;;佳华广场中庭网壳工程的动力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6 宗周红;许永吉;夏樟华;林友勤;;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箱拱桥的动力特性[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白瑞祥;王蔓;陈浩然;;含损伤复合材料夹层板的振动和传递函数分析[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勇;章梓茂;;钢框架梁柱节点的半刚性连接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杜文风;鲍科峰;夏锋林;高博青;杨帆;;圆柱面巨型网格结构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冯双;王燕;刘伟学;;大型钢结构管道支架的设计[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建清;石灰改良土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任宇;长期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的变形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聂影;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重塑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封晓伟;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防波堤—地基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胡兆同;压弯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弯扭相关屈曲[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6 霍海峰;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的力学性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陈铖;基于模糊集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循环荷载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郑宏;工形截面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平面外相关屈曲分析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9 陈爱国;钢框架腹板双角钢梁柱抗剪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李启才;带悬臂梁段拼接的梁柱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书俊;基于频率可靠性约束的随机结构优化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2 吴勇;软弱层带的动力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姚玲;砖石古塔动力特性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扬州大学;2003年
4 邓春香;谷物清选风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研究及参数优化[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海龙;自锚式悬索桥的风洞试验和抗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马德翠;黄河口粉质土体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吴士义;大跨度悬索桥施工过程中的动力与静力抗风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5年
8 蔡鹏程;三跨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9 张磊;大跨度异型截面拱桥静动力分析与施工监测[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张永杰;自锚式吊拉组合桥设计及力学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仕智 通讯员 李国伟;修武111座石灰土立窑被一扫而光[N];焦作日报;2009年
2 吴亚东 潘从武 本报通讯员  赵广平;监管部门以罚代管 石灰土窑有禁难止[N];法制日报;2007年
3 阿布都亥米提;人行道工程质量的规范控制[N];伊犁日报(汉);2007年
4 中国石灰协会秘书长 尹保明;石灰工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N];中国建材报;2008年
5 赵广平陈晓辉;我区全面淘汰石灰土窑生产线[N];新疆日报(汉);2007年
6 本报记者 闫军 孙美;开平2天拆除94座小石灰窑[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7 记者 赵石星通讯员 高靖华;井陉对主导产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N];石家庄日报;2008年
8 张雅亭;石灰土底基层工法[N];中华建筑报;2000年
9 文良诚;阿深高速公路:运用高科技铸造精品工程[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左庆玲;解决环境微振 切中当前急需[N];科技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