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
【摘要】:
目的:(1)提出我国青少年抑郁的应激-认知/人际/文化易感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验证性研究,确定特征性易感因素及其预测抑郁发生的作用;(2)比较城、乡青少年抑郁的易感因素及其预测抑郁发生作用的差异;(3)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青少年抑郁的易感性模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方法:(1)测试所使用的相关量表英文版由原量表编制者授权提供给本研究使用。由研究者们翻译为中文,再由加拿大McGill大学双语言学家回译,再修正。538名城市高中学生和572名乡村高中学生均完成15个量表的首次测试。(2)对城乡研究样本均在首次测试一个月后进行追踪测查,以后每月追踪测查一次,共追踪6次。追踪测查所使用的量表为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一修订版(Adolescent LifeEvents Questionnaire,ALEQ-R)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最后长沙市中学共有538人完成追踪测查,浏阳乡中学共有572人完成追踪测查。(3)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r Model,HLM)对追踪数据结果进行抑郁易感因素的分析和城乡抑郁预测模型探索;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分析用于城乡高中学生抑郁易感因素预测模型的验证。
结果:(1)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抑郁预测达到显著性水平城乡共同的因素为:认知方式最弱联结、过分思虑、依恋方式和神经质变量(城市:γ_(05)=1.3483,t=3.22;γ_(07)=0.2079,t=2.68;γ_(08)=0.3252,t=6.89;γ_(09)=0.2836,t=4.03。乡村:γ_(04)=1.1913,t=2.99;γ_(05)=0.1781,t-2.26;γ_(06)=0.2031,t=3.49;γ_(09)=0.2832,t=5.38)。同时城市样本还有相互依赖、集体主义倾向达到显著水平(γ_(06)=2.1989,t=-2.69;γ_(12)=-0.5163,t=-3.41);乡村还有内在目标达到显著水平(γ_(08)=1.3774,t=-2.78)。(2)按对抑郁水平预测作用大小排列,具体因子依次为:在城市样本中是过分思虑、神经质、相互依赖、依恋方式;在乡村样本中为过分思虑、神经质、最弱联结、内在目标、依恋方式。(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城乡高中生的数据与抑郁易感综合因素预测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GFI、CFI、IFI均大于0.9,RMSEA<0.1。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抑郁的发生与应激、人格特征直接相关;在认知易感因素、人际易感因素以及文化影响因素中,认知方式最弱联结是抑郁发生与众多因素之间的一个关键中介变量,这种负性认知推理通过消极的思维和反应方式——过分思虑,进而作用于抑郁的发生。(4)在抑郁易感综合因素预测模型中,各因素对城乡高中生抑郁水平个体间变异的解释率显著,R~2变化分别为29.80%、31.43%。
结论:(1)在国内首次提出青少年抑郁的应激-认知/人际/文化模型假设,经验证能够从整体角度更全面地解释青少年抑郁发生的各种心理社会易感因素,以及确定各易感因素预测抑郁的作用。(2)首次验证在抑郁发生中,认知易感因素、人际易感因素、文化影响因素与应激相互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应激-认知/人际/文化模型假设与实证研究数据吻合良好,较好地解释了各易感因素相互间作用的机制。(3)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对多变量多次追踪数据分析,系统地阐明了认知易感因素、人际易感因素、文化影响因素与应激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4)在考虑文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追踪研究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探索出中国城乡高中生各自的抑郁易感综合因素预测模型,为我国青少年抑郁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