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杨昕  
【摘要】: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向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院校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在吸收国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多种理论,集成多种方法,以1999-2003年我国14所地方管理的医科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它们生存环境入手,研究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构建了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指导,对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以及提升和培育的途径等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医科大学在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创造性地运用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取各类资源、整合各种要素、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它蕴涵于医科大学组织内质之中,体现在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创造性地运用之上,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始终占有主动权。任何一所医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但它获取资源、整合要素、实现价值这三个功能则基本相似,而且每一个功能都离不开资源、能力、环境的共同作用。因此,可以将其构成要素归结为资源、能力、环境“三要素”。判断一所医科大学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主要看资源获取、要素整合、价值实现情况;而诊断一所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质量、品位、生态环境、生命周期,则必须对该校市场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的概况进行综合考察。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局部性、模糊性、时间性和刚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使用数学模型法,而必须采用指标体系法对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分析发现,医科大学的资源获取、要素整合、价值实现能力,只是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外在表现,影响、决定它们的因素很多。有的是资源因素,有的是技术因素,有的是市场因素,有的则是环境因素,等等,除了影响这“三种能力”外,这些因素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层次性非常明显,它们好像某种疾病检测的生化指标一样,虽然不是疾病的本身,但借助它们,可以感觉到并能准确做出判断。于是,提取这些因素,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规定观察范围,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各因素上下左右的关系;然后根据14所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综合评价的目的,兼顾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观察值的易获得性,再按照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逻辑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建立起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识别、诊断评价两套指标体系。依据这两套指标体系并取得相应的指标值,就能对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规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而选用什么方法把单个指标评价值综合在一起,得到一个总的评价值,不仅影响综合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决策判断。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模糊性、时间性,决定必须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评价。本研究在对评价对象准确把握,对各评价方法基本了解、反复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综合评分法、TOPSIS法、因子分析这三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方法,建立模型,对同一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证明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假设的成立,以及建立的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切实可行,我们在对采集到的14所医科大学的数据进行必要处理后,将它们输入评价模型,对14所医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完全按研究设计的方案实施,得到了三种不同的评价结果。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三种评价结果密切相关。然后,我们选择模糊Borda法将三种结果组合起来。据肯达尔协和系数判断,组合后的结果,在保证程度为95%的情况下,与三种初评结果也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对14所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比任何单一方法得出的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不能满足于得到最终评价值,而是要为进一步提升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寻找有效途径,以此引导医科大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校正价值判断,克服浮躁心态,不至于舍本求末。 基于组合评价结果,本研究将14所医科大学划分为四个方阵,通过分析其共同优势和各自的薄弱环节,找到了影响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明确了提升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战略是发挥优势,加强薄弱,盘活资源,综合创新。其具体对策是:(1)既要注意发挥竞争优势,又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要及时地将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薄弱环节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要建立经常性的综合评价机制,通过分析薄弱环节,尽快找到工作着力点。(3)要特别注意盘活教育资源存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财、物的潜在优势,提高其利用率,通过内涵型发展,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4)科技创新不够是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显示度低的症结所在,也是其加快发展的“瓶颈”,要更新观念,加强体制、机制、能力、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注意克服核心竞争力的惰性,使自己的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科技创新优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永静;程广斌;;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架构及评价方法[J];统计教育;2008年03期
2 高明秀;王鸿光;于洪福;赵庚星;;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实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郧彦辉;;农民市民化程度测量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9年08期
4 赵明;;企业信用评估方法研究——基于陕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吴小梅;;物流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陈正;;人口与生态环境变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教育;2007年03期
7 陈修齐;;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8 周陶;范轶玲;;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梁保平,韩贵锋 ,余丽娟 ,谌斌;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05年05期
10 宋丽平;安宁;;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年08期
11 刘芳;;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方法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9年01期
12 孙菲;罗杰;;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3 王尉东,薛国琴;地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14 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15 朱孔来;刘春蕊;徐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及其监测评价[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6 龚江泳;;层次分析法在星级体育教师评价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09年04期
17 樊长军;康美娟;连宇江;赵军亮;朱媛;;基于AHP的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09期
18 李莉,高志刚;关于区域竞争力内涵、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研究述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9 袁红;;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0 马瑞华;;女子5000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艳艳;宋海娟;;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2 朱明;李建龙;崔颖;;常熟市构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孙岩;张丽华;宋金波;;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梅琳;邱俊娟;刘青;;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5 李建伟;刘兴昌;;城市滨水空间评价方法初探[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殷永泉;由丽娜;苏元成;刘翔;;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价在甲酸行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7 林文;侯云先;傅泽田;徐勤贤;;我国小城镇发展综合评价实证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霍永伟;罗建美;;河北省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2006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6年
9 孟令尧;;城市社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及应用[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杨国华;赵国浩;郭淑芬;李红;;煤炭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昕;我国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姜阵剑;基于价值网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刘红;中国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王学评;资源环境约束下矿山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樊胜军;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彭继红;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杨栎;我国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瑞凤;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姜楠;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孔焱;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罗陶露;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任德智;宜君县哭泉林场森林资源健康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权柄涛;新疆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7 崔东星;远洋杂货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蒋博;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李竞玮;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医院人力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10 巨芸芸;陕西省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希为;城市管理现代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N];中国建材报;2004年
2 记者 陈振海雷志杰;竞飞于强者之林[N];消费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文生 评论员 段俊;41项指标阐释科学发展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4 夏;深圳将率先出台食品安全度指标体系[N];消费日报;2007年
5 记者 刘鲁;建立提升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N];成都日报;2010年
6 马文洛;何谓资信评估指标体系[N];上海金融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马波;残运会的特殊志愿者——导盲犬[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凌翌;今年底 “创模”新指标全面达标[N];成都日报;2007年
9 曾妮;深圳将首推“法治政府”总指标体系[N];南方日报;2007年
10 焦培文张海波;山东出台消防指标体系[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