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向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院校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在吸收国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多种理论,集成多种方法,以1999-2003年我国14所地方管理的医科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它们生存环境入手,研究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构建了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指导,对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以及提升和培育的途径等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医科大学在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创造性地运用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取各类资源、整合各种要素、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它蕴涵于医科大学组织内质之中,体现在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创造性地运用之上,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始终占有主动权。任何一所医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但它获取资源、整合要素、实现价值这三个功能则基本相似,而且每一个功能都离不开资源、能力、环境的共同作用。因此,可以将其构成要素归结为资源、能力、环境“三要素”。判断一所医科大学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主要看资源获取、要素整合、价值实现情况;而诊断一所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质量、品位、生态环境、生命周期,则必须对该校市场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的概况进行综合考察。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局部性、模糊性、时间性和刚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使用数学模型法,而必须采用指标体系法对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分析发现,医科大学的资源获取、要素整合、价值实现能力,只是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外在表现,影响、决定它们的因素很多。有的是资源因素,有的是技术因素,有的是市场因素,有的则是环境因素,等等,除了影响这“三种能力”外,这些因素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层次性非常明显,它们好像某种疾病检测的生化指标一样,虽然不是疾病的本身,但借助它们,可以感觉到并能准确做出判断。于是,提取这些因素,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规定观察范围,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各因素上下左右的关系;然后根据14所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综合评价的目的,兼顾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观察值的易获得性,再按照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逻辑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建立起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识别、诊断评价两套指标体系。依据这两套指标体系并取得相应的指标值,就能对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规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而选用什么方法把单个指标评价值综合在一起,得到一个总的评价值,不仅影响综合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决策判断。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模糊性、时间性,决定必须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评价。本研究在对评价对象准确把握,对各评价方法基本了解、反复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综合评分法、TOPSIS法、因子分析这三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方法,建立模型,对同一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证明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假设的成立,以及建立的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切实可行,我们在对采集到的14所医科大学的数据进行必要处理后,将它们输入评价模型,对14所医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完全按研究设计的方案实施,得到了三种不同的评价结果。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三种评价结果密切相关。然后,我们选择模糊Borda法将三种结果组合起来。据肯达尔协和系数判断,组合后的结果,在保证程度为95%的情况下,与三种初评结果也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对14所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比任何单一方法得出的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
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不能满足于得到最终评价值,而是要为进一步提升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寻找有效途径,以此引导医科大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校正价值判断,克服浮躁心态,不至于舍本求末。
基于组合评价结果,本研究将14所医科大学划分为四个方阵,通过分析其共同优势和各自的薄弱环节,找到了影响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明确了提升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战略是发挥优势,加强薄弱,盘活资源,综合创新。其具体对策是:(1)既要注意发挥竞争优势,又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要及时地将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薄弱环节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要建立经常性的综合评价机制,通过分析薄弱环节,尽快找到工作着力点。(3)要特别注意盘活教育资源存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财、物的潜在优势,提高其利用率,通过内涵型发展,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4)科技创新不够是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显示度低的症结所在,也是其加快发展的“瓶颈”,要更新观念,加强体制、机制、能力、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注意克服核心竞争力的惰性,使自己的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科技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