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心理干预
【摘要】:
第一部分ADHD儿童的心理特征研究
目的
探索8~12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方法
70名ADHD儿童和45名正常对照组儿童及其父母分别完成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Piers-Har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CS)、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S)、儿童孤独量表(CLS)、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儿童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的评估。
结果
ADHD儿童有更多的冲动行为、焦虑、抑郁情绪、孤独感;有较低的社会期望、自我意识、时间管理倾向;对人的看法更消极,有明显的内化性、外化性行为问题和社会功能的下降(P<0.05~0.01)。
结论
ADHD儿童存在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自尊心和成就动机较低,社会能力的下降。
第二部分ADHD儿童听觉P300认知电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听觉P300的特征。
方法
以听觉靶和非靶刺激为诱发事件,检测ADHD儿童组(18例)、对照组(13例)儿童在前额区(Fz)、中央区(Cz)、顶区(Pz)、左中央区(C3)、右中央区(C4)、左前额(F3)、右前额(F4)7个点的听觉P300潜伏期、波幅、脑地形图并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1.ADHD组听觉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ADHD组的顶区(Pz)波幅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ADHD组的波幅较低。
3.对两组的P300脑电地形图进行叠加显示:对照组P300呈同心圆状扩散,左右对称;而ADHD组电位偏移。
结论
ADHD儿童存在大脑认知功能的损害,与正常儿童的P300有差异。
第三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
目的
探索8~12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心理机制。
方法
39名ADHD冲动儿童、31名ADHD非冲动儿童及45名正常对照组儿童及其父母分别完成BIS、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Piers-Har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CS)、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S)、儿童孤独量表(CLS)、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儿童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的评估。
结果
1.冲动组儿童有更多的冲动行为、焦虑、抑郁情绪、孤独感;有较低的社会期望、自我意识、时间管理倾向;有明显的内化性、外化性行为问题和社会功能的下降(P<0.05~0.01);
2.儿童的冲动行为与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孤独感呈正相关(P<0.05~0.01);与社会能力、社会期望、自我意识、时间管理倾向、WCST的非持续性错误数呈负相关(P<0.05~0.01);
3.社会期望、WCST的非持续性错误数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对冲动行为有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冲动行为变异的47%。
结论
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与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特点有关;社会期望、WCST的非持续性错误数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可部分预测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
第四部分自我控制训练干预冲动性ADHD儿童的研究
目的
探讨自我控制训练干预冲动儿童的操作方法与效果;通过干预,降低其冲动行为。
方法
对21名具冲动行为的ADHD儿童进行每次40—50分钟、每周1次共计9次历时2个半月的SCT干预,用BIS、CBCL和PSQ评定干预效果。
结果
1.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减少(P<0.01);
2.ADHD儿童的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减少,社会能力增强(P<0.05~0.01);
3.ADHD儿童的焦虑情绪减少(P<0.05)。
结论
自我控制训练(SCT)对ADHD儿童及其冲动行为的干预有效,是ADHD儿童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
|
|
|
1 |
施卫萍;22例儿童多动症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1期 |
2 |
吴耀持;甘麦大枣汤加味与针灸治疗ADHD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年S1期 |
3 |
苏渊;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鉴别诊断[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5期 |
4 |
洪峻峰,黄新芳,王丽绵,陈富群,黄柏青;家庭环境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2期 |
5 |
黄柏青!362000泉州,苏东霞!362000泉州,洪峻峰!362000泉州;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0年05期 |
6 |
李茜;注意缺陷障碍与学习困难的调查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5期 |
7 |
洪峻峰,黄柏青,王鲤珍,黄新芳,陈富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的非生物学因素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
8 |
洪峻峰!362000,黄新芳,王鲤珍!362000,陈富群,黄柏青!36200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个性特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1期 |
9 |
钟昆,文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脑电生物指标变化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4期 |
10 |
张芳蓉,程红,陈佩丽;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5期 |
11 |
姜荣环
,王玉凤
,顾伯美;ADHD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6期 |
12 |
唐彦,田慧,李宜瑞;情志因素对ADHD的影响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年07期 |
13 |
吴虹,金星明;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ADHD)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心理治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
14 |
傅娟,宁新宝,司峻峰;脑电生物反馈仪的设计与实现[J];微处理机;2004年02期 |
15 |
黄远春;;ADHD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及IVA-CPT测试评价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1期 |
16 |
熊忠贵;徐海青;石淑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
17 |
张微;刘翔平;顾群;廖冉;冉俐雯;;六城市ADHD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
18 |
方芳;;小儿多动症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19 |
张枫,殷兰青;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智力结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1期 |
20 |
李晶莹;;48例ADHD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