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换瓣术体外循环前后心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李志坚  
【摘要】: 第一章硬膜外复合全麻下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建立单纯全麻和硬膜外复合全麻下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术的模型,记录临床过程的变化,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拟在体外循环下行联合瓣膜置换术,分为全麻组(GA组,n=10)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n=10),GEA组患者于术前一天晚上,在T2-3或T3-4间隙行硬膜外腔置管保留。第二天入手术室先局麻下置SWAN-GANZ导管,GEA组在首次剂量起效,麻醉平面达T1-T6,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后,两组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胺行全麻诱导,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入室(T1)、全麻醉诱导后(T2)、劈胸骨(T3)、转流30min(T4)、停机30min(T5)、停机2h(T6)、停机4h(T7)、停机24h(T8)的HR、MAP以及T1、T5、T6、T7、T8的CVP、MPAP、PCWP、CI、SVR、PVR等参数的变化。分别测T1、T2、T4、T6、T7、T8时点血浆皮质醇和T1、T6、T7、T8时点血浆肌钙蛋白cTn-I浓度。术后分别进行硬膜外PCA镇痛和静脉PCA镇痛,记录清醒拔管时间以及VAS评分。 结果:、1、GA组HR于T3、T7较T1显著增高(P<0.05),GEA组HR于T2、T3较T1显著下降(p<0.01),在T2、T3、T6、T7、T8均显著慢于GA组;GA组MAP除T3外,均显著低于T1;GEA组MAP于各时间点均低于T1,两组在T3、T4、T7、T8有显著性差异;两组MPAP、PCWP于T6、T7、T8低于T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CVP术中有波动,组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GA组CI于T5、T6较T1显著增高,GEA组T5-T8均较T1显著增高,且于T7、T8点显著高于GA组(P<0.05);两组SVR于T5较T1显著降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GA组PVR无显著性变化,GEA组于T5、T6、T8较T1显著下降。2、两组入室的皮质醇无差异,于T4开始增高,持续到T8,GA组T4、T6、T7、T8显著高于GEA组(P<0.01)。3、两组入室的cTn-I无差异,T7,T8增高,GEA组在T7,T8时点均小于GA组(P<0.05)。4、GEA组较GA组苏醒早,拔管早,VSA评分低于GA组。 结论:通过对临床指标和血浆皮质醇,肌钙蛋白的观察,相对于单纯全麻下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术,硬膜外复合全麻可以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改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心肌有保护作用,患者恢复早,并提供更满意的术后镇痛。 第二章全麻、硬膜外复合全麻下换瓣术体外循环前后心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单纯全麻下和硬膜外复合全麻下联合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前后心肌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找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分析。 方法:取第一章单纯全麻组(D组),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组)中各三例女性患者转流前后的右心耳组织,成功提取RNA后,与美国Agilent公司的44K人类全基因寡核苷酸芯片杂交,观察CPB前后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对差异基因(上调或下调大于2倍以上)进行聚类分析和基因本体分析。 结果:1、CPB后,“D组共同差异基因”有286个探针上调,313个探针下调;2、CPB后,“E组共同差异基因”有280个探针上调,240个探针下调;3、六张芯片cy3,cy5均一化后的聚类分析结果:CPB后122个探针上调(其中有24条基因上调3倍以上),215个探针下调(其中有42条基因下调3倍以上);4、六张芯片直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有11条功能已知基因(MND1,ADRA2A,MT1H,GLS,PDIA2,JUN,ANLN,MCF2,RASD1,CTSB,TPM1)CPB前后的变化代表了麻醉方法的差异;5、GO分类显示其中在分子功能小类中与凋亡调节、细胞粘附分子,防御免疫蛋白、运动活性有关的基因中,“D组共同差异基因”比“E组共同差异基因”显著增多,均在五倍以上。 结论:1、体外循环前后心肌基因表达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涉及基因自身的表达与调控、炎性反应、免疫反应、宿主防御以及细胞凋亡等方面;2、单纯全麻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在体外循环后心肌基因发生变化的数目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与凋亡调节,细胞粘附分子,防御免疫蛋白,运动活性等分子功能有关的基因;3、六张芯片聚类分析结果提示有11条功能已知基因的差异表达与不同的麻醉方法有关联。 第三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凋亡相关基因的验证 目的: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在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通过抗凋亡途径保护心肌。 方法:选择第二章聚类得到的差异基因TPM1、c-Jun以及内参基因GAPDH,以芯片杂交实验中的六对RNA样本做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结果:Real-time PCR结果和基因芯片表达的结果相符。CPB后,TPM1在D组中表达下调,E组中表达上调;c-Jun在D组和E组中表达均上调,但D组上调更多。 结论:芯片结果真实可靠,体外循环后心肌细胞凋亡基因上调,TEA可能通过下调c-Jun的表达保护心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佳宁;董丽辉;刘丽娟;;单纯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8年23期
2 周颖;张卉;祖正儒;李振英;;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三种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12期
3 陈宏;;不同麻醉方法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西部医学;2008年02期
4 邢宏昶;赵宏;;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8年20期
5 谢才姣;李李;;依托咪酯和乐维静静脉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06年05期
6 那江;李慧芬;;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对全麻诱导期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08期
7 程向阳;;硬膜外镇痛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08年10期
8 李晓君;;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子宫切除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年10期
9 曹宇;刘丹彦;李晓彬;;丙泊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对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年10期
10 邱碧辉;刘大民;;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的血液动力学与血糖变化[J];中国内镜杂志;2006年05期
11 姜全威;熊庆华;张婧杰;辛险峰;左会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胃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年01期
12 张岩,李洪忠,张成明,张丽娜;术前应用咪唑安定对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3 王立勋;程松鹤;李辉;;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23期
14 张洁;谢红;;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剖宫产麻醉前用药对母婴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04期
15 张洪林;;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10期
16 余云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运用[J];重庆医学;2006年07期
17 尚宇;田立刚;李淑芳;高小媛;顾佩菲;;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喉显微手术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06期
18 黄建华;罗欢欢;;舒芬太尼在老年人全麻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BIS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10期
19 陈林;;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消化道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年08期
20 沈亮;郑慧敏;方玲玲;陆志俊;于布为;;预注美托洛尔对全麻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皮质醇、一氧化氮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朱余明;童稳圃;闵屹华;;针刺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皮质醇含量变化的影响[A];中国针炙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万绍平;贺双云;;硬膜外麻黄素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李欣;徐凌峰;郭震;王华;刁文瑜;吴金宝;殷凤珍;;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应用与ECMO团队建设:附17例临床报告[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金旻;戚华兵;黄炜;王小凤;陈林;;基因芯片研究结合FGFR3的核心短肽对小鼠前软骨细胞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全海;;基因芯片和新药研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王庆霞;周清河;吴城;肖旺频;;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诱导的比较[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志军;盖慧荣;薛永来;冯喜增;;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8 马宁;张正国;;基于信息变化量衡量主成份分析在基因芯片聚类中的作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9 潘甦;夏艳;吕晓霞;叶彤;;气囊止血带压力对下肢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曾平;胡娟;王超;胡宗海;;颅脑外伤后早期低氧应激肽和皮质醇的表达及意义[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坚;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换瓣术体外循环前后心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吴飞珍;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功能评价算法和判别分析算法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3 胡冉;十三种化合物诱导的小鼠原代培养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聚类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王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室快通道麻醉研究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比较[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广云;肿瘤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分析相关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骞;红色毛癣菌孢子EST构建及基因表达谱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丽伟;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呼吸循环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杨林;猪瘟病毒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雪强;乌头碱逆转耐药性人口腔上皮鳞状癌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周盛年;电刺激大鼠癫痫模型及基因芯片检测谷胱苷肽-巯-转移酶基因的表达[D];山东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福国;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9年
2 谭苗;上胸段硬膜外麻醉对体外循环换瓣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3 周一;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4 高元丽;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科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06年
5 孙长江;基于图论的聚类算法及其在基因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何国栋;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小儿全麻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郜红艳;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8 匡佳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对子宫全切术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9 张洁;剖宫产术前小剂量咪达唑仑对母婴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柯文举;术中应激反应与心肌缺血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陈福国教授;帮老人疏解扫墓心情[N];健康时报;2010年
2 陆定英;当心应激反应综合征[N];科技日报;2003年
3 刘孙建 陈本兰;“战斗应激”——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干预[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6年
4 陆定英;“白领”与应激反应综合征[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孙雪松;六味“心理应激”减压丸[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北京伟嘉集团市场管理中心 刘宗虎 夏伟新 张妍;预防应激要找重点抓关键(一)[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7 袁浩龙;世纪病——应激反应综合症[N];江苏经济报;2000年
8 齐牧;如何有效预防疫苗的应激反应[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9 王菲;注意断奶期的饲养 降低羔羊应激反应[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10 张晓良黄璜 林燕贞;阻止人血白蛋白“体外循环”[N];厦门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