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汉族青年口唇形态及相关指标的测量研究
【摘要】:
目的:建立18~25岁的正常成年人口唇部形态的测量值与比例关系。对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整体治疗计划及治疗后效果的评估提供直观可参照的正常范围值。
对象与方法:选择中南大学在读本科生中的汉族成年人104名,男女各52名,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25岁,平均年龄22.4岁,以性别分组进行口唇部形态的测量。测量方法应用Farkas的颌面部软组织直接测量法及数码照相—计算机辅助测量,将得到的29个指标(25个线性关系,4个角度关系)的测量数据输入SPSS 13.0 forWindows统计包处理,分别计算各指标的男女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男、女组间差异、左右对称指标的差异以及多个指标间的指数关系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将所有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得到男女组口唇形态的各个量化指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口唇侧面形态男性组平齐型占17.3%,瘪上唇型占5.8%,尖突上唇型占76.9%;女性组平齐型占28.8%,瘪上唇型占5.8%,尖突上唇型占65.4%。口唇正面形态男性组口角平型占42.3%,口角上翘型占1.9%,口角下垂型占55.8%;女性组口角平型占44.2%,口角上翘型占9.6%,口角下垂型占46.2%。口宽:男性组(51.175±3.979)mm;女性组(47.191±2.900)mm。人中宽:男性组(9.203±1.319)mm;女性组(8.591±1.348)mm。唇弓高点间宽:男性组(12.069±1.323)mm;女性组(10.957±1.466)mm。左侧唇弓内侧嵴:男性组(6.627±0.827)mm;女性组(5.975±0.735)mm。右侧唇弓内侧嵴:男性组(6.714±0.675)mm;女性组(6.131±0.789)mm。左侧唇弓外侧嵴:男性组(27.909±2.335)mm;女性组(25.629±1.923)mm。右侧唇弓外侧嵴:男性组(27.501±2.378)mm;女性组(25.289±1.650)mm。左侧半唇宽:男性组(28.375±2.076)mm;女性组(26.524±2.020)mm。右侧半唇宽:男性组(28.177±2.151)mm;女性组(25.865±1.723)mm。面下1/3宽:男性组(121.957±6.256)mm;女性组(117.885±4.703)mm。低点全唇红厚:男性组(21.119±6.251)mm;女性组(18.250±2.203)mm。低点上唇红厚:男性组(9.385±1.317)mm;女性组(8.699±1.112)mm。下唇红厚:男性组(10.925±1.820)mm;女性组(9.709±2.018)mm。正中上唇高:男性组(14.052±2.514)mm;女性组(12.741±2.015)mm。左侧上唇高:男性组(13.410±2.379)mm;女性组(12.281±2.079)mm。右侧上唇高:男性组(13.537±2.280)mm;女性组(12.340±1.938)mm。全上唇高:男性组(23.437±2.579)mm;女性组(21.440±2.032)mm。唇峰高:男性组(2.313±0.679)mm;女性组(2.050±0.501)mm。下唇高:男性组(8.696±1.592)mm;女性组(8.329±1.909)mm。全下唇高:男性组(19.621±2.171)mm;女性组(18.038±2.722)mm。左侧高点全唇红厚:男性组(21.037±1.260)mm;女性组(19.992±2.396)mm。右侧高点全唇红厚:男性组(21.944±2.689)mm;女性组(19.677±2.148)mm。左侧高点上唇红厚:男性组(11.037±1.260)mm;女性组(9.921±1.099)mm。右侧高点上唇红厚:男性组(10.815±1.329)mm;女性组(9.465±0.952)mm。面下1/3高:男性组(58.7654±4.257)mm;女性组(54.052±7.426)mm。鼻唇角:男性组(97.655±9.005)°;女性组(97.886±11.747)°。双唇突角:男性组(111.798±11.368)°;女性组(118.384±11.435)°。颏唇沟角:男性组(128.259±12.898)°;女性组(132.824±10.18)°。唇弓中央角:男性组(141.500±9.688)°;女性组(140.491±9.814)°。
结论:1.口唇侧面形态以尖突上唇型最多,平齐型次之,瘪上唇型最少;口唇正面形态以口角下垂型最多,口角平型次之,口角上翘型最少。
2.得到汉族青年口唇部各线性指标及角度指标的正常值及其标准差。通过统计分析,口宽、人中宽、唇弓高点间宽、左侧唇弓内侧嵴、右侧唇弓内侧嵴、左侧唇弓外侧嵴、右侧唇弓外侧嵴、左侧半唇宽、右侧半唇宽、面下1/3宽、低点全唇红厚、下唇红厚、正中上唇高、左侧上唇高、右侧上唇高、全上唇高、唇峰高、全下唇高、左侧高点全唇红厚、右侧高点全唇红厚、左侧高点上唇红厚、右侧高点上唇红厚、面下1/3高、双唇突角、颏唇沟角的测量数据均存在男女组间的显著差异;下唇高、鼻唇角、唇弓中央角三个指标的测量数据不存在男女组间的显著差异。
3.通过统计学分析,人中形态指数、上唇指数1、上唇指数2、下唇指数1、下唇指数2、双侧上唇红指数各项指数关系均存在密切相关;口宽指数、双侧唇弓指数、人中宽度指数、唇高指数、唇红高指数各项指数关系均不存在密切相关。
4.通过对各组中对称性指标的统计学分析,在男性组中,唇弓外侧嵴和高点上唇红厚无左右侧的显著差异,而唇弓内侧嵴、半唇宽、侧上唇高和高点全唇红厚有左右侧的显著差异;在女性组中,唇弓内侧嵴、半唇宽、高点全唇红厚和高点上唇红厚无左右侧的显著差异,而唇弓外侧嵴、上唇高有左右侧的显著差异。
|
|
|
|
1 |
史铀,舒斌,胡兴宇,邓德华;口唇部活体测量及生长发育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5年02期 |
2 |
葛淼;中国健康中年人血沉参考值(温氏法)与地理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
3 |
葛淼;男性青年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4 |
葛淼,殷淑燕,陈林;中国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医学版);1998年04期 |
5 |
葛淼,严艳,卫海燕,殷淑燕,姚忠诚,郭彩玲;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6 |
葛淼,严艳,杨青生,殷淑燕,毛庆,路春爱;中国男性低切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J];应用概率统计;1999年03期 |
7 |
葛淼;中国中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8 |
葛淼,陈林,孙玉贞,张应春,徐东;中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9 |
严艳,葛淼;老年前期人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的关系[J];生物数学学报;2001年04期 |
10 |
董亮星;;能力验证中指定值的确定方法[J];中国计量;2006年10期 |
11 |
田维毅;王文佳;李海峰;蔡琨;俞琦;王平;钱宁;;贵州小型猪胃肠道正常菌群的初步检测[J];四川动物;2008年01期 |
12 |
葛淼,董维,张川民,岳大鹏,杨青生,李晓玲;中国女性血沉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3 |
葛淼;中国部分地区人群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初探[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8年06期 |
14 |
葛淼;中国中青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5 |
葛淼;中国健康中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J];应用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
16 |
葛淼;中国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7 |
葛淼;中国健康中年男性血沉参考值与地理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8 |
葛淼,李乃英,严艳,殷淑燕,岳大鹏,杨青生;中国中青年女性血沉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9 |
刘跃金;孙志祥;白金红;;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人血清载脂蛋白AⅠ和B[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20 |
薛秀梅;葛淼;曹利霞;何进伟;宋志俊;;成年人二氧化碳总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