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影响疼痛敏感性和芬太尼镇痛剂量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研究

廖琴  
【摘要】: 目的:研究病人的生物社会学特征、OPRM1 A118G、CYP3A4~*18A和COMT Val158Met基因型、心理因素中的抑郁、焦虑和个性在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疼痛敏感性中的作用;研究上述遗传、心理和生物社会学因素对腹部手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芬太尼镇痛剂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拟行择期腹部手术的99个病人,ASAⅠ-Ⅲ级,术前一日晚完成心理问卷中的抑郁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术前半小时测量病人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和耐受阈,而后病人接受全身麻醉和开腹手术。术中抽取每个病人4ml静脉血测定其OPRM1 A118G,CYP3A4~*18A和COMT Val158Met基因型。术后采用电子泵单纯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芬太尼的剂量和副作用。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病人的生物社会学特征、术前的心理状态和以上三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耐受阈和术后24小时、48小时芬太尼剂量个体差异性中的作用。 结果:①完成了97位病人COMT Val158Met和CYP3A4~*18A基因型的测定,COMT Val158Met基因型中Val/Val纯合子病人49位(50.5%),Val/Met杂合子病人36位(37.1%),Met/Met纯合子病人12位(12.4%),突变等位基因Met的发生频率为0.309;CYP3A4~*18A基因型中~*1/~*1纯合子病人90位(92.8%),~*1/~*18A杂合子病人7位(7.2%),没有~*18A/~*18A纯合子病人,突变等位基因~*18A的发生频率为0.036;完成了74位病人OPRM1 A118G基因型的测定,其中AA纯合子病人31位(41.9%),GG纯合子病人12位(16.2%),AG杂合子病人31位(41.9%),突变等位基因G的发生频率为0.372;②电化学刺激痛的痛阈范围为0.20-3.17mA,耐受阈范围为1.13-5.60mA,缺血刺激的感觉阈范围为15-1080秒,耐受阈范围为100-2050秒;③影响电化学刺激痛痛阈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OPRM1 A118G基因型、术前的素质焦虑水平、体重和职业,GG基因型病人的痛阈明显高于AA基因型病人的痛阈(P=0.017);影响耐受阈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年龄、体重、抽烟量和术前的素质焦虑水平,<50岁病人的耐受阈明显高于≥50岁的病人(P=0.033);④影响缺血刺激感觉阈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COMTVal158Met基因型、酒量和OPRM1 A118G基因型;⑤术后24小时芬太尼的剂量范围为0.004-0.038mg/kg,术后48小时芬太尼的剂量范围为0.011-0.053mg/kg;⑥影响术后24小时芬太尼剂量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COMT Val158Met基因型、体重和年龄;影响术后48小时芬太尼剂量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体重、COMT Val158Met基因型和年龄;术前状态焦虑程度高的病人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芬太尼剂量明显高于术前状态焦虑程度低的病人(P_(24)=0.000,P_(48)=0.001);⑦术前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痛耐受阈与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芬太尼剂量无相关性(P>0.05);⑧术后48小时内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31.3%,27.3%,59.6%和33.3%,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的发生与24小时、48小时的芬太尼剂量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99例病人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①电化学刺激痛痛阈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OPRM1 A118G基因型;耐受阈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年龄;②COMT Val158Met基因型是缺血刺激的感觉阈最主要的影响因素;③影响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芬太尼剂量的主要因素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COMTVal158Met基因型、体重和年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④术前的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测定不能预测术后芬太尼的剂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阳启茂,黄建新,谢敏,齐国华;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和曲马多病人自控镇痛的比较[J];华西医学;2005年03期
2 杨可;钟泰迪;;肾上腺素对罗哌卡因-芬太尼胸段硬膜外镇痛作用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年04期
3 刘能辉;陈弄璋;杨红卫;张爱萍;蔡小凤;;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06期
4 马四清,杨正平,孙斌;芬太尼联合多种镇静药在严重创伤病人疼痛治疗中的作用[J];青海医药杂志;2003年06期
5 于连,周新,郑芳,张颖,李霞;β-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6期
6 赵熹君;周立社;秦文斌;雎天林;王淑琴;张胜;高丽君;;蒙古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6年04期
7 郭明仁;曹彦;钱卫东;;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鼻内窥镜手术后镇痛[J];黑龙江医学;2008年01期
8 季华;;芬太尼静脉应用和笑气吸入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1期
9 徐嬿;李斌;;卵泡刺激素受体与卵巢癌[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年04期
10 段晓霞;张官鹏;欧册华;;硫酸镁联合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冠脉搭桥术后镇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23期
11 陈春;时亚平;周微;林锦;林振浪;;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早产儿的镇痛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12 徐恩,邓兵梅,陈盛强,谢海峰,陆雪芬;MTRR A66G、MSD919G、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13 夏武;周世良;;哮喘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14 赵晓辉;韩子强;;凝血因子Ⅶ和冠心病[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5 杨丽;吉中国;;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7年23期
16 叶丽丽;赵树进;邱健;洪长江;肖飞;贺宝霞;;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521T>C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发病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9期
17 金茹;刘传飞;赵娟;张龙;于璐;张明阳;戴体俊;;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的相互作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年05期
18 牛新龙;李国祯;尚鹏;李春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癌痛病人的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9 周小平;王海琦;万伟东;王小宁;刘嘉茵;周德兰;王丽君;;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环境与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归因危险度估算[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12期
20 陈雪融;冯玉麟;唐晓燕;文富强;岳翼;王可;徐丹;;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中国藏族肺结核病人排菌情况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波;王伟杰;杨康鹃;金元哲;;PGC-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皋源;张艳;杭燕南;;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应用于胸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痛的比较[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3 陈俊峰;蒋思文;熊远著;;猪MC5R基因在七个群体中的基因型分布研究[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宗亮;刘开会;;多态性酶基因型检验的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一)——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0年
5 方保锋;李震中;;纤维蛋白原β-148 C/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陈春;时亚平;朱敏丽;林锦;林振浪;;芬太尼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早产儿的镇痛作用[A];2009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陈春;林振浪;时亚平;朱敏丽;林锦;;芬太尼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早产儿的镇痛作用[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冬辉;毛成洁;胡伟东;熊康平;曹丽丹;王进;秦正红;刘春风;;应用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结合实时荧光PCR检测PARK16区域多态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聂焱;王国年;修萍;梁洁;;舒芬太尼在肺叶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董关萍;梁黎;余钟声;邹朝春;周笑君;;IL-18基因-137位点C/G和-607位点C/A多态性与儿童1型糖尿病关系[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琴;影响疼痛敏感性和芬太尼镇痛剂量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华春珍;儿童MBL基因多态与相关感染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6年
3 姜洪华;脾气虚证患者线粒体DNA多态性与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张焱如;马生长激素(GH)基因序列、分子进化及其多态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国庆;分枝杆菌hsp65基因多态性与其对消毒剂抗性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格桑罗布;藏族原发性高血压RAS系统基因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7 于汇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8 戴研;纤溶酶原激和物抑制物-1(PAI-1)基因4G/5G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9 高金明;支气管哮喘分子遗传学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10 冯颖;老年性痴呆患者相关基因的检测及早老素1基因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广恒;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吴永忠;急性脑血管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及其Ala455Val(C1418T)多态性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杨可;肾上腺素加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术后镇痛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振东;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胃肠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D];山东大学;2009年
5 顾新伟;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在临床肾移植中的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6 李亚楠;喷他佐辛用于胆囊手术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卢华君;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年
8 陈利荣;猪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基因PCR-RFLP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9 贾俊香;芬太尼复合地塞米松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10 张晓婷;喷他佐辛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志平;麻醉学研究关注疼痛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通讯员 袁柏春;疼痛治疗治“标”也要治“本”[N];家庭医生报;2004年
3 武警医院 胡正谦;疼痛治疗的若干手段[N];西藏日报;2002年
4 袁立新;深圳疼痛治疗研究领先同行[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吴宪宏 卢晓娣;手术后疼痛治疗过万例[N];科技日报;2005年
6 王雪飞 段文利;镇痛“阵地”不断扩大[N];健康报;2005年
7 王昌尧;二十局集团中心医院疼痛治疗技术走出国门[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
8 王文龙;关注老年疼痛 规范疼痛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6年
9 吴一福;MTHFRC667T基因分型技术问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周菁;痰湿体质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PvuII、AvaII多态性关系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