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疼痛敏感性和芬太尼镇痛剂量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病人的生物社会学特征、OPRM1 A118G、CYP3A4~*18A和COMT Val158Met基因型、心理因素中的抑郁、焦虑和个性在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疼痛敏感性中的作用;研究上述遗传、心理和生物社会学因素对腹部手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芬太尼镇痛剂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拟行择期腹部手术的99个病人,ASAⅠ-Ⅲ级,术前一日晚完成心理问卷中的抑郁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术前半小时测量病人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和耐受阈,而后病人接受全身麻醉和开腹手术。术中抽取每个病人4ml静脉血测定其OPRM1 A118G,CYP3A4~*18A和COMT Val158Met基因型。术后采用电子泵单纯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芬太尼的剂量和副作用。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病人的生物社会学特征、术前的心理状态和以上三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耐受阈和术后24小时、48小时芬太尼剂量个体差异性中的作用。
结果:①完成了97位病人COMT Val158Met和CYP3A4~*18A基因型的测定,COMT Val158Met基因型中Val/Val纯合子病人49位(50.5%),Val/Met杂合子病人36位(37.1%),Met/Met纯合子病人12位(12.4%),突变等位基因Met的发生频率为0.309;CYP3A4~*18A基因型中~*1/~*1纯合子病人90位(92.8%),~*1/~*18A杂合子病人7位(7.2%),没有~*18A/~*18A纯合子病人,突变等位基因~*18A的发生频率为0.036;完成了74位病人OPRM1 A118G基因型的测定,其中AA纯合子病人31位(41.9%),GG纯合子病人12位(16.2%),AG杂合子病人31位(41.9%),突变等位基因G的发生频率为0.372;②电化学刺激痛的痛阈范围为0.20-3.17mA,耐受阈范围为1.13-5.60mA,缺血刺激的感觉阈范围为15-1080秒,耐受阈范围为100-2050秒;③影响电化学刺激痛痛阈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OPRM1 A118G基因型、术前的素质焦虑水平、体重和职业,GG基因型病人的痛阈明显高于AA基因型病人的痛阈(P=0.017);影响耐受阈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年龄、体重、抽烟量和术前的素质焦虑水平,<50岁病人的耐受阈明显高于≥50岁的病人(P=0.033);④影响缺血刺激感觉阈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COMTVal158Met基因型、酒量和OPRM1 A118G基因型;⑤术后24小时芬太尼的剂量范围为0.004-0.038mg/kg,术后48小时芬太尼的剂量范围为0.011-0.053mg/kg;⑥影响术后24小时芬太尼剂量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COMT Val158Met基因型、体重和年龄;影响术后48小时芬太尼剂量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体重、COMT Val158Met基因型和年龄;术前状态焦虑程度高的病人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芬太尼剂量明显高于术前状态焦虑程度低的病人(P_(24)=0.000,P_(48)=0.001);⑦术前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痛耐受阈与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芬太尼剂量无相关性(P>0.05);⑧术后48小时内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31.3%,27.3%,59.6%和33.3%,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的发生与24小时、48小时的芬太尼剂量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99例病人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①电化学刺激痛痛阈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OPRM1 A118G基因型;耐受阈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年龄;②COMT Val158Met基因型是缺血刺激的感觉阈最主要的影响因素;③影响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芬太尼剂量的主要因素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COMTVal158Met基因型、体重和年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术前的状态焦虑水平;④术前的电化学刺激和缺血刺激的痛阈测定不能预测术后芬太尼的剂量。
|
|
|
|
1 |
阳启茂,黄建新,谢敏,齐国华;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和曲马多病人自控镇痛的比较[J];华西医学;2005年03期 |
2 |
杨可;钟泰迪;;肾上腺素对罗哌卡因-芬太尼胸段硬膜外镇痛作用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年04期 |
3 |
刘能辉;陈弄璋;杨红卫;张爱萍;蔡小凤;;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06期 |
4 |
马四清,杨正平,孙斌;芬太尼联合多种镇静药在严重创伤病人疼痛治疗中的作用[J];青海医药杂志;2003年06期 |
5 |
于连,周新,郑芳,张颖,李霞;β-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6期 |
6 |
赵熹君;周立社;秦文斌;雎天林;王淑琴;张胜;高丽君;;蒙古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6年04期 |
7 |
郭明仁;曹彦;钱卫东;;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鼻内窥镜手术后镇痛[J];黑龙江医学;2008年01期 |
8 |
季华;;芬太尼静脉应用和笑气吸入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1期 |
9 |
徐嬿;李斌;;卵泡刺激素受体与卵巢癌[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年04期 |
10 |
段晓霞;张官鹏;欧册华;;硫酸镁联合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冠脉搭桥术后镇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23期 |
11 |
陈春;时亚平;周微;林锦;林振浪;;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早产儿的镇痛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
12 |
徐恩,邓兵梅,陈盛强,谢海峰,陆雪芬;MTRR A66G、MSD919G、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
13 |
夏武;周世良;;哮喘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
14 |
赵晓辉;韩子强;;凝血因子Ⅶ和冠心病[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15 |
杨丽;吉中国;;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7年23期 |
16 |
叶丽丽;赵树进;邱健;洪长江;肖飞;贺宝霞;;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521T>C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发病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9期 |
17 |
金茹;刘传飞;赵娟;张龙;于璐;张明阳;戴体俊;;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的相互作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年05期 |
18 |
牛新龙;李国祯;尚鹏;李春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癌痛病人的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
19 |
周小平;王海琦;万伟东;王小宁;刘嘉茵;周德兰;王丽君;;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环境与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归因危险度估算[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12期 |
20 |
陈雪融;冯玉麟;唐晓燕;文富强;岳翼;王可;徐丹;;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中国藏族肺结核病人排菌情况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