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翻译的语篇语境观及其制约下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

夏美丽  
【摘要】: 语境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其间语境首先是以语言学概念的身份出现,而当时作为语言学一个重要分支的翻译理所当然受益于语境的语言学研究。此后语境对翻译及翻译理论的影响日益突出,很多学者因此呼吁建立独立的翻译语境观,建议从理论上提出“翻译语境”这一概念,以区别于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语境概念。而语篇语言学在当今翻译界要求建立自成一体的系统的翻译理论的大潮中倍受推崇。随着语篇语言学和翻译的紧密结合,有学者指出:“翻译研究的本体是语篇分析,而语篇分析必须和语境因素有效结合。忽视语境的语篇解析会使翻译变成对比语言学的分支,脱离语篇分析的语境描写也会使翻译研究泛化为文化研究的个案”(李运兴,2007)。本文在研究了语篇、语境和翻译三个概念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后,发现语境并不是凌驾于语篇之上或游移于语篇之外的东西,而是与语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篇语言学认为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作为交际基本单位的语篇要想在交际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是连贯的,而语篇连贯是通过各类衔接机制实现的。著名学者张德禄(2001)将语篇的衔接机制划分为两类:语篇内衔接机制和语篇外衔接机制。前者指语篇内部各语言要素间的形式连接和语义关联;后者则指各语言要素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的照应关系。任何连贯的语篇都必然是语境顺应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将翻译语境的全部内容移植到翻译的基本思维单位——语篇上,这样语境与翻译就有了结合的土壤,翻译的过程就成为语境制约下语篇连贯的重构。本文将这样的语境命名为:翻译的语篇语境,以期能丰富和发展现有的语境理论,同时,还能作为语篇翻译论的一个分支折射出整个理论的合理性和优势。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语境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包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走向,即由静态到动态;进而理清了语境与翻译结合的始末,并对现有的翻译语境理论的成就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章首先开篇对本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篇,做了必要的说明和统一,之后简单介绍了语篇语言学的研究重点,最后详细总结了国内外采用语篇语言学的理论去指导或解释翻译行为的文章和著作,归纳了其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并指出了语篇翻译研究的意义、范围和重点;第三章在上面两章关于语境和语篇论述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提出语篇语境的概念,接着从一个翻译研究者的视角对语篇语境进行了合理分类,最后详细论证了翻译的过程实际就是语篇语境制约下语篇连贯的重构;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语篇语境模式在译者重构译文语篇连贯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随附大量例证;最后得出结论,语篇和语境的结合符合二者发展的规律,对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篇翻译意义重大。尽管语篇语境有很强的导向性,但译者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译者在语篇语境制约下对译文语篇连贯进行重构过程中仍然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增强自身的语境意识,将语境知识内化,从而有效指导翻译实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秀锦;语篇连贯与阅读理解[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姚军;论语篇连贯和语境的关系[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3 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6期
4 贾永芳,齐立明;有关语篇分析理论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5 关丽娜;翻译中的语篇连贯和信息量对等[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6 朱旬萍;;语篇教学与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J];职业圈;2007年05期
7 孙咏梅;李晶;;图式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诠释[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周灿辉;;论平行结构在英语语篇中的修辞功能[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5期
9 陶岩;曹佳璠;张婷婷;;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J];现代交际;2009年11期
10 杨瑞萍;;运用话语联系语促进大学英语写作语篇连贯[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1 李庆明;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12 梁国杰;;议语篇连贯概念的界定[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9期
13 单军锋;康光明;;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的实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4 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论语篇连贯的条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15 李志雪;;话题连贯对语篇理解的作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6 程利平;情景语境与语篇连贯[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7 王惠萍;查平;;图式知识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篇连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8 田育英;;大学英语写作技巧小论(二) 语篇连贯——方法多样自然流畅[J];英语沙龙(实战版);2006年07期
19 申丽红;;语用预设与语篇连贯的建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0 李冬静;;用图式理论来解读语篇连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朱华;邱天河;;词汇衔接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罗贤;宋正国;丁国旺;;汉语语篇中光杆名词的指代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德亮;;语篇连贯性的量化测量——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7 费玲;;The 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Bing Xin's Short Stories[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虹;;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苏建华;;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语篇的衔接和连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禀诚;;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频;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杨才英;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杨宁;汉语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美丽;翻译的语篇语境观及其制约下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李忠善;语篇连贯的关联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王晓莉;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语篇连贯[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向阳;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D];浙江大学;2003年
5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佳;英语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连贯的认知功能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7 皇甫伟;中美大学生论说文语篇连贯和衔接性对比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8 翁依琴;语篇连贯的功能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建科;合成空间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动态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方冰;语用预设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毕节市十三中 吴波澜;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N];毕节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