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产型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研究

张建玲  
【摘要】: 涉及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的课题。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现实,使得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非常迫切。然而主流经济学对于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片面性,导致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生态经济效率”评价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评价的理论基础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通过集成微观经济学、广义生态经济学、管理学、物理化学、物理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系统科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以及数学建模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框架以及系统支撑理论模型;设计了适合我国生产型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综合数学模型,并根据理论研究结果,运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与数学模型,对我国钢铁企业的生态经济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钢铁企业生态经济效率的风险因素。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提出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框架,包括企业的生态边界、有限理性生态经济人假设、生态经济效率适度最优的效率判断标准,以及基于物质的效率分析框架。(2)设计了综合考虑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3)构建了考虑资本、劳动、资源和能源投入以及环境影响的企业生态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在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结合广义生态经济学理论,本文提出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研究的基础框架:定义并分析了企业生态边界,有限理性生态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生态经济效率适度最优标准,以及基于物质的效率分析框架。构建了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系统支撑理论模型;探讨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数学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为没有考虑经济行为的环境影响,因而不适应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要求。本文根据所提出的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框架,生态经济效率的权威定义,以及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和应遵循的原则,设计了生态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传统效率、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指标体系四个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具体的指标变量,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态化经营业绩、核心竞争优势以及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应用本文提出的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框架,系统支撑理论模型、以及以及数学建模理论基础,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对传统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改进,把资源、能源和环境影响作为投入要素,构造出用于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的综合准确的数学模型,包含了生产的废弃物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反馈影响,考虑到了物质和能源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 根据理论框架、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以及生态经济效率的权威定义,以资本、劳动、资源、能源和环境影响指标作为投入,以实证方式研究了这些指标以及节能技术对于中国钢铁企业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生态经济效率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资源利用效率低,环保投入不足,能源消耗太高,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增加资本投入。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主流经济学的效率研究框架必须作重大的改进,才能适应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实。传统经济学只关注价值循环,广义生态经济学在有限理性生态经济人假设和企业生态边界的前提下,关注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的统一,效率分析基于物质的基础之上,生态经济学逻辑的变化,最终体现在效率评价标准的变化上,由传统的投入产出的帕累托效率转向生态经济效率的适度最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必须相应地考虑企业经济行为的环境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理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春翠;董文祥;吴飞;;绿色供应链及其现状分析[J];物流科技;2008年12期
2 姜萌;仇方道;吴丽萍;;区域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3 刘炜晶;赵艳轲;;基于DEA和因子分析的省际能源效率比较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年07期
4 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9年01期
5 廖筠;关于生态经济效率的探讨[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武春友;王晋良;;采用循环经济和技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J];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7 廖红,朱坦;生态经济效率环境管理发展的关系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7期
8 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9 曾洁琼;基于智力资本的业绩衡量指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9期
10 林欣;陈万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效率问题探析[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年12期
11 王林林;;江苏省生态效率趋势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10期
12 肖安宝;;资源效率与劳动生产率之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3 ;新能效国家标准发布[J];制冷技术;2005年02期
14 ;增强节能环保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效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高层圆桌会议[J];中国设备工程;2009年01期
15 秦诒纶;世界能源效率协会将要成立[J];吉林电力;1994年03期
16 徐寿波,王俊峰;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01期
17 麦卡锡·埃德加!英国,贡光禹;英国竞争性电力环境中的需求侧管理[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年03期
18 朱成章;电力工业对于能源效率和节能的作用[J];节能与环保;2004年02期
19 潘志坚,胡杰;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石油科技论坛;2004年04期
20 武春友;;创造全社会参与的资源效率与生态和谐系统[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涛;;不同钢铁生产流程及其能源消耗分析[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郑博福;赵景柱;邓红兵;严岩;罗琦珊;董仁才;;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陈方先;张晓玉;;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年
4 刘东;陈忠海;贾玉贵;;水源热泵的环境影响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万劲波;;所有权实现的环境影响及环境限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魏迎奇;温彦锋;蔡红;田景奎;;火力发电厂贮灰场灰水渗漏对环境的影响[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林俊宏;黄傳兴;庄逢辉;杨绍经;;两岸照明器具能源效率管理之探讨[A];海峡两岸第十五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8年
8 李鹏忠;陈炳森;张为民;;加工过程环境影响的一个量化方法[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初步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灵芝;;构建和谐社会,从加强环境教育做起——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环境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玲;生产型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吴琦;中国省域能源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侯伟;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5 屈广义;铁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及案例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呙小明;基于产业层次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平;化工过程综合中的环境影响量化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2 仲平;建筑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慧瑾;基于LCA的饭店客房服务环境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马玉华;基于LCA的企业环境效率测度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范圣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6 阮陆隍;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徐巧;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D];厦门大学;2008年
8 赵秀良;青州市驼山路、青州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訾晓杰;煤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杨永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立;降低待机能耗提高能源效率[N];金融时报;2003年
2 王俊鸣;提高能源效率是解决全球变暖的关键[N];科技日报;2004年
3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张志强;发挥ICT作用,逼近社会使用能源效率极限[N];人民邮电;2011年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周伏秋;能效,在电力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N];中国电力报;2003年
5 张平;能源效率政策推动新型工业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6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宣能啸;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N];中国电力报;2004年
7 记者 姜虹;ABB支持中国经济向高效能转型[N];中国化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魏荣欢;节能降耗力度加大 能源效率显著提高[N];晋中日报;2011年
9 飞思卡尔半导体;利用MCU提高照明系统能源效率[N];中国电子报;2005年
10 ;利用单芯片MCU提高照明系统能源效率[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