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WC-Co梯度硬质合金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肖逸锋  
【摘要】: 传统均匀硬质合金材料由于其各部分的成分和组织均匀,其硬度和韧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制约了其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大,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硬质合金提出的“双高”(高硬度,高韧性)要求,所以,研发新型功能梯度硬质合金材料以满足工具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与国有大型硬质合金公司合作,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电子探针(EPMA)和图像分析软件(Q550)等现代材料分析与测试手段,以残余热应力为对象进行梯度结构设计,渗碳处理制备梯度硬质合金,对缺碳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渗碳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梯度形成机理、工艺参数对梯度硬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梯度硬质合金的裂纹扩展、断裂韧性和高温强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提出以质量百分含量作为模型的基本参数,建立了适合梯度硬质合金成分分布函数、弹性系数、热膨胀系数和热导率模型,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用MARC有限元软件对YG6梯度硬质合金的残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XRD实测值基本一致;YG6梯度硬质合金的梯度结构最优化设计的微观结构为:梯度层厚度为半径的20%~30%,梯度分布指数p的取值在1.5~2.5之间,钴含量峰值在12%~16%之间。 2)碳含量影响缺碳合金中η相的类型、含量、分布和WC的形状。Co_3W_3C相出现在缺碳程度相对较小的合金中,其含量随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与之相反,Co_6W_6C相出现在缺碳程度相对严重的合金中,其含量随碳含量增大而减少;合金中η相总量随碳含量增大而线性减少:随着缺碳程度的增加,合金中η相的分散均匀性变差,并且η相趋于形成大块状;WC大多呈现多角特征。 3)气压烧结缺碳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优于真空烧结缺碳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气压烧结后期有效地控制渗碳气氛能够直接烧结渗碳制备梯度硬质合金;部分Ni替代Co作为粘结相的WC-6(xNiyCo)缺碳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接近于相同缺碳量的WC-6Co缺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以此作为渗碳前驱体可制备模具或轴承用无磁或低磁梯度硬质合金。 4)采用缺碳硬质合金,成功地研究出一种制备高性能梯度硬质合金的简单渗碳万法。梯度组织的特征是合金表层和次表层的η相已经完全消失,为正常的WC+γ两相组织,并在合金的表层形成了一个贫钴区,次表层形成了一个富钴区;合金的芯部依然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含η相组织。梯度组织的形成主要受碳扩散、碳和η相反应、W原子向合金表面迁移、液相压力差和WC晶粒长大导致的毛细管力等影响。 5)梯度结构的形成导致合金的硬度和断裂韧性在截面上自外至内呈连续梯度变化;梯度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合金的强度和断裂韧性。梯度硬质合金通过钴含量的梯度分布、引入表面压应力、促使裂纹偏转和桥接等方式增韧,获得了较好的综合性能。 6)梯度硬质合金的高温强度较传统均匀硬质合金和缺碳硬质合金要显著提高。随温度升高,宏观断口表面趋于平整,穿晶断裂比例下降,沿晶断裂的比例增加。梯度硬质合金的高温强度缓慢下降是由于合金中形成了钴相梯度分布结构,表层钴含量低使得钴的高温软化和氧化造成的强度降低减小、表层中钴固溶了较多的W带来的强化作用及温度升高使得残余拉应力降低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邱智海;WC-Co硬质合金中的添加剂[J];硬质合金;2004年02期
2 张立学,金志浩,宫本钦生;金刚石颗粒弥散WC-Co复合物的烧结及其韧化[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3 段鹏,刘宗德,张瑛华,蒲泽林;电热爆炸喷涂WC-Co合金的电学特性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4期
4 李长久;超音速火焰喷涂WC-Co涂层结构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5 余晓华;邵刚勤;谢济仁;;纳米复合WC-Co粉末的烧结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5期
6 石成刚,马卫国,陈定玺,刘锋,谭文锋,刘佐民;爆炸喷涂WC-Co涂层研究及在螺杆钻具中的应用[J];石油机械;2005年05期
7 范有明;时章明;陈祎;;WC-Co硬质合金矫顽磁力与最高烧结温度关系的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7年02期
8 尤力平,刘少峰,贺从训,石云华,林晨光,王晓华;含钇WC-Co系硬质合金中钇相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1990年04期
9 程涛;汪重露;;纳米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6年03期
10 杨洗陈,郑天禧,张江亭,钟敏霖,张乃坤;激光熔敷饲料粉碎机锤片[J];机械工程材料;1992年03期
11 毛昌辉;高能机械研磨纳米结构WC-Co复合粉末的研究[J];稀有金属;1999年03期
12 史晓亮,邵刚勤,段兴龙,张国强,张卫丰;VC,Cr_3C_2对WC-Co纳米粉烧结性能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3 熊震;邵刚勤;段兴龙;史晓亮;;Al_2O_3/WC-Co金属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S2期
14 佘建芳;用高速旋转冲击混合法得到的机械涂层WC-Co/TiC-Al_2O_3颗粒的烧结行为[J];硬质合金;2003年04期
15 张凤林;崔晓龙;朱敏;王成勇;;高能球磨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及其SPS烧结[J];硬质合金;2007年02期
16 李志林;朱丽慧;卞凯强;;板状WC晶种加入对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J];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17 裴延波;陈浩;王长江;战晓溪;;WC-Co涂层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11年01期
18 庞广兴;WC-Co合金在烧结过程中自行碳的校正[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1年02期
19 何平,苏丽君;WC-Co-Ni硬质合金断裂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2期
20 黄新,刘清才,孙亚丽,罗军;纳米难熔金属粉末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林;;关于纯Ni、纯Co及WC-Co硬质合金比饱和磁化强度值探讨(Ⅱ)[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碳化钨(WC-Co)涂层瓦楞辊项目[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3 赵世贤;宋晓艳;魏崇斌;刘雪梅;张久兴;;放电等离子烧结不同粒径匹配混合粉末制备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块体[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魏崇斌;宋晓艳;赵世贤;张立;刘文彬;;超细WC-Co复合粉原位反应合成及其烧结致密化[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陈楚轩;黄鸿宇;;WC-Co硬质合金的相对磁饱和[A];建国60周年中国钨业科技进步与发展文集[C];2009年
6 易忠来;邵刚勤;段兴龙;王冲;史晓亮;谢济仁;;直接还原碳化法制备纳米复合WC-Co粉末[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7 李淑青;李其连;杨伟华;;等离子喷涂纳米结构WC-Co涂层[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孙兰;贾成厂;曹瑞军;;VC添加剂对超细WC-Co硬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艳;林晨光;曹瑞军;;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用钴粉的研究开发[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林晨光;曹瑞军;李艳;;含Cr_3C_2超细WC-Co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微观组织结构的演变[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鲍瑞;WC-Co硬质合金的微波烧结制备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吴厚平;稀土在Cr/V-RE/La_2O_3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D];中南大学;2011年
3 雷纯鹏;W/WC粉末的形貌结构及其对WC-Co硬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3年
4 姜勇;WC-Co类硬质合金的疲劳性能及应力分析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顾冬冬;激光烧结铜基合金的关键工艺及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雷;WC-Co基体金刚石薄膜涂层刀具的制备及切削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合勇;脱硫浆液循环泵叶轮表面防腐耐磨WC-Co涂层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3 施俊波;WC-Co硬质合金机械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施振华;含晶粒长大抑制剂的WC-Co硬质合金直接法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泽明;WC-Co硬质合金微观结构建模及性能预测[D];山东大学;2012年
6 黄莉玲;WC-Co复合粉末及合金的研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南翔;超音速火焰喷涂WC-Co涂层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陈慧;晶粒长大抑制剂对超细WC-Co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D];西华大学;2011年
9 胡山;WC-Co硬质合金断裂韧性测试方法与韧性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高海燕;反应热处理法制备纳米晶WC-Co硬质合金粉[D];中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