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
【摘要】:
火山岩作为盆地基底的一部分几乎见于所有盆地。构造一火山活动对原有油气藏具有破坏、改造和建造等多重效果。经过近百年的勘探与开发,在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中不断有火山岩油气藏被发现,其中不乏高产油气藏。2006年5月,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在大陆火山作用国际会议上提出“沿着火山岩找油气是我国石油界的第三次创新”。可以预见,火山岩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和空间,将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火山岩油藏因储层分布规律复杂,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难度大而且往往开发效果不佳。如何精细刻画火山岩油藏储层分布规律,深入剖析控制因素,是该类油藏能否成功开发的关键所在。
本论文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新采集的精细三维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针对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岩性岩相、裂缝识别与评价、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储层成岩演化、储层控制因素、储层综合评价及储层地质建模等诸多难点,制定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技术路线。对火山岩油藏岩性、岩相、孔隙、裂缝、成岩作用、地质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精细描述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火山岩油藏成藏条件、圈闭类型、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仔细研究并提出了评价井位的部署建议。
研究表明,控制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火山岩油藏储集层的关键因素有三:
第一、岩性岩相是决定火山岩储集性能的物质基础
本次研究优选了火山岩复杂岩性识别技术,认为Fisher判别分析方法根据投影原理将多个变量的特征差异表现在几个主要的判别函数中,通过对四亚类九小类的岩性识别,识别符合率高。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火山岩岩相研究,研究区火山岩岩相由侵入相、溢流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和冲积扇相组成,大部分地区发育火山沉积相,东部发育溢流相、爆发相,南部发育火山沉积相与冲积扇相。储层综合研究表明:岩性上安山岩、凝灰岩和凝灰质砂砾岩易形成良好的次生孔隙和裂缝,是有利油气储集岩性;岩相上溢流相、爆发相及冲积扇相是有利油气储集相,主要分布在工区的东部和东南部。
第二、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是影响火山岩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
精细三维地震资料研究表明,C-P期断层是改善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关键,T-J期断层是形成高角度缝和斜交缝的关键。裂缝系统控制了次生孔缝的形成和分布,同时裂缝系统形成了油气运移的有利疏导体系,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探索性建立了裂缝孔隙度和裂缝角度解释模型,对44口井进行解释。研究认为裂缝的发育规律为:类型上以构造缝为主,成岩缝次之,溶蚀缝不发育;岩性上以安山岩、凝灰岩为主,凝灰质砂砾岩、沉凝灰岩次之,火山角砾岩较差;产状上以斜交缝和网状缝为主,高角度缝次之,水平缝最差:有效性上以晚期构造缝为主,大部分未被充填,有效性最好,中期和早期构造缝则多被充填;剖面上裂缝主要集中在距风化壳300m的范围内,尤其是150m的距离内最为发育;平面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区域大断裂附近,成带状分布;裂缝发育方向上,红56A井区裂缝走向约25~0、车72井区约330~0、红18井区约300~0-340~0,裂缝走向与T-J期主断裂基本平行。
第三、溶蚀溶解作用是影响裂缝性储层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基质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对储集层改造起关键作用的另一因素为溶蚀溶解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发生的条件:(1)良好物质基础:火山岩主要以基性安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是溶蚀溶解作用发生并形成次生孔缝的物质基础。(2)充足流体介质:①无机酸性流体来源:a.火山在喷发过程中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气体形成的酸性流体.b.深大断裂使地壳深部富含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酸性流体上升至浅层,从而发生溶蚀,这种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大断裂两侧。②有机酸性流体来源:二叠系烃源岩具有有机碳含量高、干酪根类型好,在三叠纪末期白碱滩组沉积时达到生油高峰,有机质热演化产生了有机酸,干酪根成熟过程中裂解也形成了大量的有机酸。(3)多重流体通道:研究区流体通道主要为不整合面、区域性断裂及次级断层和裂缝性储集层。溶蚀溶解作用的主要类型:①玻璃基质溶蚀作用;②沿长石解理缝的溶蚀作用;③沿长石边缘的溶蚀作用;④岩屑(包括浆屑)的溶蚀作用;⑤颗粒内的溶蚀作用;⑥方解石充填裂缝后,再被溶解形成的溶蚀缝;⑦颗粒和基质均被溶蚀形成的溶蚀孔洞。溶蚀溶解作用发生较普遍且主要集中在区域性断裂及次级断层附近,对研究区储层改造起到关键作用。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来自昌吉凹陷的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的油源沿断层、不整合面和火山岩裂缝型储集层,在裂缝、溶蚀孔缝发育的有利构造、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是典型的新生古储油气组合。其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断裂和不整合面对油气运移聚集以及再分配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局部盖层直接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范围、丰度和规模;有利的岩相(或沉积相)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规模。
在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建议部署的红019井在石炭系用5mm的油嘴测试获日产油110t、气2.527×10~4m~3的重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
|
1 |
张家政;关泉生;谈继强;杨志冬;张源智;耿梅;;Fisher判别在红山嘴油田火山岩岩性识别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6期 |
2 |
甘学启;姜懿洋;秦启荣;宋文燕;;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1年02期 |
3 |
张家政;赵广珍;;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综合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年04期 |
4 |
支东明;贾春明;姚卫江;常娟;梁则亮;;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2期 |
5 |
陈建琪;纪艳红;;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火山岩油藏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5期 |
6 |
楼露;柳成志;;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活动和油气成藏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8期 |
7 |
王家华;;迎接油气储层建模理论、应用的大发展——从2007年国际石油地质统计学大会谈起[J];地学前缘;2008年01期 |
8 |
潘俊龙;;层序地层学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
9 |
唐登平;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20期 |
10 |
宋秀梅;胡望水;王炜;王保战;黄玉欣;;储层构造建模技术在河南下二门油田H2 Ⅲ油组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年29期 |
11 |
岳文浙,魏乃颐,宋炜,刘凤美;赣西北地区石炭系研究的新进展[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7年02期 |
12 |
赵治信;塔里木盆地海相石炭系—下二叠统划分对比[J];新疆石油地质;1990年02期 |
13 |
崔智林,于在平,梅志超,孟庆仁;秦岭核桃坝石炭系深水相遗迹化石、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分析[J];地质论评;1996年02期 |
14 |
黎颖英,林维澄;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5 |
李红南,王毅;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与下伏地层构造运动面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04期 |
16 |
郭建华,王明艳,蒋小琼,朱美衡,刘辰生;塔里木盆地塔中和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7 |
Steve Horner;杨兴琴;;先进的油藏特性表征技术及3D可视化促进海上油田的二次开发[J];国外测井技术;2004年01期 |
18 |
张敏;易文涛;曹雄伟;;油气储层随机建模技术概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5期 |
19 |
张明功;任孟坤;郭勇军;安红梅;;储层建模在濮城油田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
20 |
万小刚;方晨;韦德强;;青西油田双孔介质储层建模[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