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实验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重型颅脑外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多发疾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生活负担,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重型颅脑外伤的致残、致死率却一直居高不下,至今仍没有一项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多项重型颅脑外伤药物临床试验结果不尽人意时,低温在治疗心脏停搏相关脑损伤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效果,又使人们把目光聚焦到重型颅脑外伤低温脑保护的研究中。低温治疗的实施可有多种方法,目前应用较广的是全身降温,但有研究发现全身降温可能存在寒战、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出血倾向、易感染、皮肤损害等并发症。设计和实施一种既能有效低温治疗而又可避免全身降温并发症的降温技术,对低温脑保护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低温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进一步研究其对重型颅脑外伤病理生理演变和预后转归的影响,有利于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第一章硬膜外局部低温方法的降温效能、安全性和并发症研究
目的应用自制降温线圈实施硬膜外局部低温,通过与全身降温方法对比,研究该局部低温方法的降温效能、安全性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or组)、硬膜外局部低温组(LH组)和全身低温组(SH组),LH组以降温线圈贴附于一侧硬脑膜外实施局部低温,SH组以冰袋和酒精全身降温,两组均使脑温降至31.0~32.0℃并持续10小时。实验中观察大鼠寒战反应,监测同侧脑温、对侧脑温、肛温及呼吸、心率、血压变化,于降温末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在降温后24 h以改良NSS评分方法评测其神经功能,取脑组织行光镜、电镜检查,以及脑组织水、钠、钾含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
结果降温后,LH组大鼠降温侧脑温在数分钟内从(36.5±0.3)℃下降到(31.4±0.4)℃并维持稳定,其对侧脑温、肛温以及R、HR、MABP无明显变化;SH组的局部脑温也下降到目标范围,但其对侧脑温、肛温同时出现降低。降温过程中,SH组寒战发生率为58.8%,并出现心率下降,血小板降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LH组未观察到如上变化。实施低温后,LH组和SH组大鼠NSS评分正常,光镜和电镜下未发现脑组织损伤表现,两组的脑组织水、钠、钾含量和伊文思蓝含量与No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该种硬膜外局部低温方法的降温效果与全身降温相似,且没有对脑组织造成急性损害。同时,与全身低温相比,该种硬膜外局部低温的并发症较少。硬膜外局部低温是一项有效、安全、并发症少的低温脑保护技术。
第二章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及与全身低温疗法的比较
目的探索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实验大鼠死亡率、体重、神经功能、脑水肿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并与全身低温方法对比,观察两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组)、假手术组(Sham组)、重型颅脑外伤组(sTBI组)、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组(LHT组)和全身低温治疗组(SHT组)。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致伤方法制备重型颅脑外伤模型(25 g,60 cm)。在伤后30 min开始局部或全身低温治疗,持续10 h。在伤后不同时间点测量体重,采用改良NSS评分、平衡木和平衡行走试验以及Morris水迷宫进行神经功能评测,并取脑组织进行水、钠、钾含量检测和HE染色,观察脑水肿情况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sTBI组、LHT组和SHT组大鼠的死亡率分别为32.32%、15.19%和19.28%。LHT组和SHT组伤后体重下降的幅度比sTBI组小。在伤后相应时间点进行的NSS评分、平衡木、平衡行走试验和Morris水迷宫等评测结果显示,LHT组和SHT组大鼠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均较sTBI组轻。在伤后12 h、1 d和3 d,sTBI组的脑组织水、钠含量增加而钾含量降低,提示脑水肿,而这三个时间点LHT组和SHT组的脑水肿程度均比sTBI组轻。重型颅脑外伤后,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明显,而LHT组和SHT组的脑组织病理损害程度较轻。此外,在死亡率、体重变化、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水肿程度方面,LHT组和SHT组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和全身低温相似,均可减缓大鼠重型颅脑外伤后的体重下降,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伤后脑水肿和脑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等。该两种低温方法对重型颅脑外伤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在效果上无明显差异。
第三章硬膜外局部低温对重型颅脑外伤大鼠脑组织PKC-δ、突触素和GAP-4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索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实验大鼠脑组织PKC-δ、突触素和GAP-43表达的影响,以研究低温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组)、假手术组(Sham组)、重型颅脑外伤组(sTBI组)和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组(LHT组)。伤后30 min开始局部低温治疗,持续10小时。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的超微形态结构改变,并取伤后12 h、1 d、3 d的脑组织进行PKC-δ免疫印迹和TUNEL染色,伤后7 d、14 d和28 d进行突触素、GAP-43的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sTBI组大鼠脑组织电镜下超微形态结构改变严重,而局部低温治疗后,细胞核、线粒体、血脑屏障等结构有所改善。sTBI组脑组织全细胞成分中PKC-δ表达下降,而PKC-δ具有活性的裂解片段CF-PKC-δ增加;此外,sTBI组细胞浆中PKC-δ表达减少而细胞膜中PKC-δ增加,提示伴发PKC-δ从胞浆向胞膜的转运。实施硬膜外局部低温后,PKC-δ的裂解和胞膜转位均减少,提示低温可抑制PKC-δ的激活。在伤后12 h、1 d、3 d,sTBI组脑组织TUNEL染色阳性凋亡细胞数增多,而LHT组凋亡细胞数减少,提示低温可能抑制细胞凋亡。在伤后7 d、14 d、28 d,可观察到sTBI组脑组织中突触素和GAP-43的蛋白表达和免疫活性均下降;给予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后,LHT组的突触素、GAP-43表达和免疫活性均较sTBI组增加。
结论硬膜外局部低温可减轻重型颅脑外伤所导致的神经组织、细胞超微形态结构损害。其可能通过抑制重型颅脑外伤伤后PKC-δ的裂解和胞膜转位,降低PKC-δ的有害活化,并可进一步调节、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减少急性期神经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同时,低温还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突触素和GAP-43的表达,促进重型颅脑外伤伤后晚期神经再生和重塑,改善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论如下:
1.硬膜外局部低温方法有效、安全;与全身低温相比,其在实验动物身上观察到的并发症较少。
2.硬膜外局部低温治疗可减缓大鼠伤后的体重下降,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伤后脑水肿,改善伤后脑组织病理改变等。其和全身低温相似,对重型颅脑外伤具有明显治疗作用,且二者在效果上无明显差异。
3.硬膜外局部低温可能通过抑制伤后脑组织中PKC-δ的裂解和胞膜转位,降低PKC-δ的有害活化,进而调节、减少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4.硬膜外局部低温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促进伤后晚期神经再生和重塑,改善神经功能。
|
|
|
|
1 |
曹镇英,邬芝娣;重型颅脑外伤伴多发复合伤1例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1995年04期 |
2 |
庞永,凌亚兴;云南白药辅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4年07期 |
3 |
李寿华,王玉林;重型颅脑外伤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3期 |
4 |
方乃成,邵高峰,何玉领,杜国森,赵明,陈江利,陈飞,金星火,杨刚,王马军;带蒂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外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9期 |
5 |
刘进;叶碎林;王伟明;成力伟;张学磊;;CT环池改变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06年02期 |
6 |
任秀梅;;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护理[J];医药世界;2007年03期 |
7 |
;抢救重型颅脑外伤一例成功[J];海南医学;1975年01期 |
8 |
王伟民,杨志敏,马以骝,田芳镇,李树;重型颅脑外伤并基底节区梗塞3例[J];云南医药;1995年04期 |
9 |
黄承瑶,俞美定,陆政英;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腹泻的原因分析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6年09期 |
10 |
陈忠羡;重型颅脑外伤并腹部损伤的诊治体会[J];华中医学杂志;1998年06期 |
11 |
黄顺红;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1998年07期 |
12 |
高岸英,王宗兰;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1年04期 |
13 |
张志学,胡杰;婴幼儿重型颅脑外伤临床特点[J];医师进修杂志;2002年03期 |
14 |
范允任,雷兵,王天华;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02年10期 |
15 |
庞进军,蒋小萍,龙凤娟,潘桂华;高压氧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J];医学文选;2003年04期 |
16 |
刘惠玲;中重型颅脑外伤的抢救与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
17 |
林小聪,詹永忠,谢扬;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监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7期 |
18 |
赵丽;刘琳;刘春兰;;重型颅脑外伤55例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22期 |
19 |
韩丽芬;塔怀新;;69例重型颅脑外伤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
20 |
鲁雄斌,刘建雄,吴明灿;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脑血管畸形1例报告[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