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软岩工程特性及其大直径嵌岩桩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湘浏盆地属地洼盆地。盆地内的长、株、潭地区广泛分布着白垩系砾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软质岩石,具有成岩差,易风化、崩解等特殊性质。近年来,红层嵌岩桩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桥梁和高层、超高层建筑中,但完整的试桩资料和实测成果不多,制约了人们对其承载机理的全面认识。深入了解红层的工程特性是有效利用红层的先决条件,加强对湘浏盆地红层工程特性及其桩基承载性状研究对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湘浏盆地的地质形成条件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对红层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对红层嵌岩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1)从地质环境演化、分布范围、地层和岩类划分等角度出发,对红层软岩的发育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红层工程性质主要受盆地构造部位、岩性特征、岩相特征、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及构造作用等因素影响,建立了红层演化模型。
(2)通过X-衍射、热物理分析、膨胀试验、崩解试验、压水试验、动力参数测试、单轴抗压试验、剪切试验、载荷试验和高压旁压试验等手段,对红层的风化分带、抗压强度、承载力取值及路基填料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参数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红层动、静参数之间的相关方程,为红层风化程度与岩体强度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
(3)通过对4根人工挖孔灌注桩进行单桩静力载荷试验,分别采用滑动测微计和应变计测试桩身轴力的变化,研究了红层嵌岩桩的承载性能、桩身轴力传递规律、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发挥性状。结果表明,红层嵌岩桩表现为端承摩擦桩特性,Q-s曲线呈缓变型;桩身轴力传递规律和桩侧阻力的发挥与覆盖层厚度、桩长、桩周土性质密切相关。由于红层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发挥极限侧阻所需位移仅为2~6mm,测试得到的极限侧阻力远高于规范值,表现出强化效应,端阻力和侧阻力并非同步发挥。
(4)综合分析了嵌岩段侧阻力的研究成果、侧阻力的激发机理。应用剪切试验、基岩内桩侧摩阻力试验和高压旁压试验及桩身应力测试对湘浏盆地内泥质粉砂岩的嵌岩段桩侧阻力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方法确定结果的差异根源。结果表明,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确定的侧阻力偏低,提出了以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基础,按0.15~0.30系数折减计算嵌岩段极限侧阻力的取值标准,对类似地区桩基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根据相关岩石破坏理论,研究了嵌岩桩端阻力的工作机理。对当前嵌岩段端阻力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不同方法确定的嵌岩桩端阻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原位测试成果的整理、分析,认为目前规范中关于嵌岩桩端阻力计算公式不适用于红层软岩嵌岩桩,并采用拟合方法得到了红层极限端阻力的荷载传递函数及计算公式。
(6)总结了国内外嵌岩桩承载力计算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行不同规范在嵌岩桩设计取值上的差异,给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红层嵌岩段总阻力的修正公式。利用统计学中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敏感性分析,综合考虑桩长、桩径、岩基强度,结合工程实例对红层嵌岩桩进行设计优化,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7)以原型桩为基础,运用有限单元法对红层大直径桩的桩-土-岩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对桩径、桩身模量、桩端持力层性质及嵌岩深度对嵌岩桩承载性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可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
|
|
|
|
1 |
彭柏兴;王星华;;红层残积土工程特性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1期 |
2 |
阮翔;;静压PHC管桩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3 |
赵明华,刘晓明,苏永华;含崩解软岩红层材料路用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
4 |
李冬,彭柏兴;长沙红层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探讨[J];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2000年06期 |
5 |
鲍文忠;;软土地基上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发挥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5期 |
6 |
孙乔宝,刘涌江,李华昆,杨青;安楚高速公路红层软岩公路路堤病害处治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6期 |
7 |
朱定华,陈国兴;南京红层软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8 |
韩宝平,冯启言,曹丁涛;滕县、兖州煤田红层的富水性及其对煤炭开采的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1995年03期 |
9 |
刘登忠;试论遥感技术在红层1∶50000区调填图中的作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0 |
孙乔宝,李文龙,刘宗选,曾宪强,陈军;红层软岩的岩体结构及边坡变形特征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5期 |
11 |
王志荣;红层软岩滑坡基本特征[J];洁净煤技术;2005年02期 |
12 |
徐红梅,侯龙清,罗嗣海;红层工程性质指标相关性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3 |
张卫华;;大直径单桩竖向荷载传递及影响因素[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4 |
冯启言,曹丁涛,王同福;红层软岩渗透特性的实验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1995年02期 |
15 |
毛文清,温清茂;红层地下水形成环境分析与水文地质分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S1期 |
16 |
李俊伟;鲍育明;薛国亚;;嵌岩桩嵌岩段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与分析[J];广东建材;2007年08期 |
17 |
张军;周强新;;岩溶地区长嵌岩桩的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10年20期 |
18 |
兰坚强;;嵌岩桩的承载特性与计算模式的认识[J];工程勘察;2010年12期 |
19 |
刘义虎;彭立;黄向京;刘利群;梁勇智;;膨胀土地区公路防排水设计技术探讨[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2期 |
20 |
陈颖辉;许晶菁;杨坤华;鲁忠军;;加芯搅拌桩单桩承载力的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