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GIS的区域公路地质灾害管理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王卫东  
【摘要】: 我国西部山区地质灾害类型繁多,分布广泛,特别是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影响最为直接、危害最大,给公路建设和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研究整个区域及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时空预测预报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时间与空间预测预报,对地质灾害的减灾与防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信息技术和GIS技术,论文深入研究区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地质灾害时空预测预报理论,设计并实现了区域公路地质灾害管理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深入研究区域公路地质灾害空间危险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创建基于梯形模糊数的主观权重模型和基于熵值的客观权重模型,丰富了地质灾害空间危险性评价方法体系。 2、研究地质灾害发生与降水过程关系,运用雨量模型进行雨量危险性预测。并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降雨参数等因素叠加,建立研究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生成区域地质-气象联合预警图。 3、对已有的滑坡预测理论、判据和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引入准确性矩阵,建立滑坡位移联合预测模型,解决多模型预测结果取舍和模型可靠性评判问题。对滑坡变形阶段识别,提出基于可拓学的综合评判模型。 4、为了高效管理多源、多元的区域公路地质灾害海量数据,参考相关规范建立了专用的数据标准,构建了区域公路地质灾害数据模型:区划数据模型和地质灾害项目数据模型。结合企业级的Geodatabase地理数据模型,按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逐步创建了基于Geodatabase区域公路地质灾害中心数据库。 5、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贵州省公路地质灾害监测、分析、评价、预报和预警系统,以电子地图为主体,以区域-公路-灾害点为主线,从面、线、点全方位实现地质灾害基本信息、监测信息、气象信息、预警预报信息的一体化网络远程发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强,黄润秋,王来贵;外界扰动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2 李少华,周炳臣;控制沧州地质灾害发展的对策和措施[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陈军武,李汀;介休市后崖头新村地质灾害分析[J];山西建筑;2002年12期
4 何平;重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探讨[J];重庆建筑;2003年01期
5 王庆学;四川省宜宾市国土资源局江南分局紧急处理一起地质灾害[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年05期
6 张丰,陈涧;试论湘西州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湖南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7 罗云团;泸溪县红壤丘陵区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J];湖南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8 吴学华,郁冬梅,白生明,毛自力;论中国彭阳县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防治对策[J];宁夏工程技术;2003年02期
9 姚学祥,徐晶;跨学科的地质灾害预警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6期
10 柴宏伟,郭昱葵;红旗渠沿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土工基础;2004年04期
11 赵奎,赵康,徐贻赣,任育林,王晓军;赣州境内地质灾害实例分析[J];采矿技术;2005年02期
12 苏贵臣;从化市某萤石矿区地质灾害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9期
13 范红科;陕西省米脂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14 李相然,曹振斌,姚志祥;济南市区地质灾害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风险度与风险评价[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15 罗晓玲,李岩瑛,成华,李玲萍;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灾害学;2005年03期
16 张川,王运章,刘新宇,夏慧民;战时空袭对淹没人防工程地区地质灾害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17 鲁光银,韩旭里,朱自强,许和言;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区划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8 贾尚星;周亮;孙全智;;郑东新区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土工基础;2005年06期
19 何潇;李清;王建力;;重庆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0 吕志涛;黄光寿;韩书记;张廷亚;刘建忠;;河南省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潘云华;姚道强;;十堰市地质灾害预报警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刘惠军;蒲达成;鲁科;陈倩;魏昌利;;汶川强震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张时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管理系统[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7 张继良;徐阳;李赟;;平江县地质灾害的现状分析及防御对策[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学杰;林进清;冯志强;;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山东省2009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分析报告[A];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何广丰;陈水扬;蒋小兰;;湖南绥宁山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预报[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2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丁峰;山西省平朔地区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风险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马文瀚;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文江;地质灾害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马常春;青岛地区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现状、机理及预报预警[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炜锋;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冷小鹏;基于G/S模式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平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爽;辽宁省人类活动、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惠鑫;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魏敏;广东省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统计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汪洋;3S架构下的地质灾害灾情风险评估原理、方法与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沪毅;输气管线在地质灾害中的力学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于远祥;铜川市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与综合区划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7 叶松源;苍南县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刘永建;湖南境内沅水流域地质灾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国军;地质灾害动态跟踪系统研究与开发[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其磊;长输管道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文彩云;南宁出台方案防治地质灾害[N];广西日报;2005年
2 乔彦肖 常庆娟;什么是地质灾害[N];河北日报;2000年
3 程庆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不可小视[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5年
4 夏珺;防治旅游景点地质灾害[N];人民日报;2003年
5 钟振宇 本报记者 夏先清;杜绝诱发地质灾害[N];四川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靳泉;地质灾害,我们该如何面对[N];新疆日报(汉);2004年
7 肖晓莉;金川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意识[N];阿坝日报;2007年
8 三郎俄木;有一些群众尤其不能忘记[N];阿坝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于延琴;镇坪 预防地质灾害强势有力[N];安康日报;2007年
10 特约记者 王海军;编制提交防灾预案63份[N];阿克苏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