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摘要】:
[LRRC4基因的前期研究结果]
LRRC4(Genbank登录号为AF196976)是我室采用EST介导的定位候选克隆策略结合5'RACE的方法从染色体7q31-32克隆的一个富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 repeat, LRR)超家族新成员。多组织膜Northern Blot和组织芯片分析显示LRRC4在人、鼠组织均表现出脑特异表达的特点。Northern-blot和RT-PCR结果显示LRRC4基因不仅在多种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如U251、U87、SF126、SF767、BT325和M17)中表达缺失;而且在87.5%(21/24)原发性胶质瘤中存在显著表达缺失和下调。外源性的LRRC4基因的转染可使U251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下降;裸鼠成瘤体积明显缩小和成瘤时间明显延迟。进一步研究显示,LRRC4通过LRR结构域调控ERK/AKT/NF-κB和JNK2/c-Jun/p53信号通路共同将U251细胞阻滞在G0/G1期,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以上结果表明:LRRC4不仅是脑组织特异性基因,而且是与胶质瘤密切相关的抑瘤基因。前期研究表明:LRRC4基因虽然在原发性胶质瘤组织和多种恶性胶质瘤细胞系中表达下调甚至缺失,但其编码区并未发生突变、缺失、重排。
【LRRC4基因启动子成功定位和克隆]
为了揭示LRRC4基因在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分子机制,我们开展了LRRC4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采用高特异性的启动子预测软件PromoterInspector和PromoterScan对其启动子进行了预测分析,同时采用CpGplot软件对LRRC4基因5’端调控区的CpG岛进行了分析,三者预测结果大部分重叠,综合分析我们初步锁定LRRC4基因启动子区可能位于其翻译起始位点上游2151bp至101bp以内,因此我们设计引物扩增LRRC4基因-2475/-101的调控区片段,并构建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2475/-101。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系统结果表明,pGL3--2475/-101在Cos7和Hela细胞具有与pGL3-control几乎同等活性,这一结果表明LRRC4基因-2475/-101区域内包含了LRRC4基因的启动子片段。为了进一步定位LRRC4基因的启动子片段,以pGL3--2475/-101为模板,分别在它的5’或3’端缺失部分序列,构建了一系列缺失突变体荧光素酶的报告载体,并将它们分别转染Cos7和Hela细胞中,发现-835/-293区域是LRRC4基因发挥启动子活性的必需序列,缺失这一区域LRRC4基因启动子则丧失了全部的启动活性。为了验证该结果我们又构建了pGL3-835/-293/eGFP报告载体,转染Cos7和Hela细胞,发现LRRC4基因的-835/-293区域能驱动eGFP在Cos7和Hela细胞中的表达,从另一方面证明的-835/-293区域的启动活性。总之,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成功地定位和克隆了LRRC4基因的启动子。
[LRRC4基因启动子在胶质瘤中呈高甲基化状态]
生物信息学分析LRRC4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发现该序列不含有TATA盒和CAAT盒,GC含量高达70%左右,为一典型的CpG岛,该结果提示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参与其转录调控。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对2株胶质瘤细胞、30例胶质瘤组织和3例正常脑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胶质瘤细胞SF767和SF126中LRRC4基因的启动子呈完全的甲基化状态,在30例胶质瘤病人组织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部分甲基化状态,而在3例正常人脑组织中则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为了明确LRRC4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究竟哪些位点发生了甲基化,选取胶质瘤细胞SF767和SF126,两例胶质瘤组织及一例正常脑组织进行了亚硫酸氢钠测序,结果表明与正常的脑组织相比,在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LRRC4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高密度的甲基化位点。该结果提示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为肿瘤特异性的,它有可能成为区别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标志物。
[5-Aza-CdR能逆转LRRC4基因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
为了弄清楚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其在胶质瘤中失活之间的功能上联系,采用不同浓度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CdR处理胶质瘤细胞SF126和SF767,观察了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改变与其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5-Aza-CdR能逆转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且能够上调LRRC4基因的表达水平。该结果从反面证明了启动子甲基化对LRRC4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其在胶质瘤中表达缺失的重要分子机制。在5-Aza-CdR处理胶质瘤细胞逆转LRRC4基因表达的同时,我们还观察了5-Aza-CdR对SF126和SF767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5-Aza-CdR对SF126和SF767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能使胶质瘤细胞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加,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出现G0/G1期的细胞阻滞。总之,5-Aza-CdR抑制了胶质瘤细胞SF126和SF767生长,并且逆转了LRRC4基因在胶质瘤中甲基化状态,恢复其转录活性,从而能够发挥LRRC4基因的肿瘤抑制作用,这为LRRC4基因作为胶质瘤去甲基化治疗的潜在靶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抑制转录因子SP1和E2F1与其结合]
为了进一步分析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抑制其表达的分子机制,采用在线软件MatInspector分析了LRRC4基因启动子区(-835bp至-293bp)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发现该区域可能存在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我们选取了五个位点设计探针,进行了凝胶迁移实验(EMSA),我们只在E2F1(-655/-631)和Spl(-568/-547)两个位点检测出了特异性结合条带,说明E2F1和Sp1参与了LRRC4基因的转录调控。为了确定甲基化是否影响了E2F1和Sp1两个转录因子的结合,利用SssI甲基转移酶处理了E2F1(-655/-631)和Sp1(-568/-547)结合位点的双链寡核苷酸探针,然后进行EMSA实验,发现其特异性结合条带消失,说明DNA甲基化抑制了E2F1和Sp1两个位点与转录因子的结合。为了反映体内真实情况,我们又进行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结果发现未经5-Aza-CdR处理SF126和SF767细胞,经SP1和E2F1抗体沉淀的基因组DNA中未能扩增出LRRC4基因启动子序列;5-Aza-CdR处理SF126和SF767细胞后,在经SP1和E2F1抗体沉淀的基因组DNA中却特异地扩增出LRRC4基因启动子序列。因此,LRRC4基因启动子区受转录因子SP1和E2F1的调控,胶质瘤中由于LRRC4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干扰转录因子SP1和E2F1与其结合,抑制了LRRC4基因的转录。
[与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相关联的组蛋白修饰]
在表观遗传学机制中,DNA甲基化修饰和组蛋白修饰都不是孤立事件,它们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基因表达。为了分析与LRRC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相关联的组蛋白修饰,采用H3乙酰化抗体,H3K4三甲基化抗体及H3K9三甲基化抗体对5-Aza-CdR处理前后的胶质瘤细胞SF126和SF767进行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结果表明未经5-Aza-CdR处理的胶质瘤细胞,只在经H3K9三甲基化抗体沉淀的gDNA中特异地扩增出LRRC4基因启动子区片段,而经H3乙酰化抗体和H3K4三甲基化抗体沉淀的gDNA中却未能特异地扩增出LRRC4基因启动子区片段。在经5μM5-Aza-CdR处理胶质瘤细胞4天后,H3乙酰化抗体和H3K4三甲基化抗体沉淀的gDNA中才特异地扩增出LRRC4基因启动子区片段,而经H3K9三甲基化抗体沉淀的gDNA中扩增出LRRC4基因启动子区片段的强度有所减弱。说明5-Aza-CdR处理胶质瘤细胞后在LRRC4基因启动子减少甲基化H3K9的水平,同时提高乙酰化H3和甲基化H3K4的水平。因此我们得出结论:H3K9三甲基化与LRRC4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密切关联,与LRRC4基因转录抑制相关;而H3乙酰化和H3K4三甲基化与LRRC4基因启动子的去甲基化状态密切关联,与LRRC4基因转录激活相关。
第二部分脑胶质瘤DNA甲基化谱的初步构建
每种类型的肿瘤都有特定的DNA甲基化模式,不同肿瘤或同一肿瘤不同发生阶段,基因组DNA上CpG岛甲基化状态的差异,构成了肿瘤特定DNA甲基化谱。胶质瘤DNA甲基化谱建立不仅有助于全面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目前虽然在胶质瘤的异常甲基化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几个或一群基因采取候选基因研究方法。迄今,尚无学者对胶质瘤的DNA异常甲基化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进行直接、全面系统分析。缺少高通量的筛选技术一直是阻碍基因组水平研究DNA甲基化谱系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采用最新发展的甲基化DNA免疫沉淀(MeDIP)结合启动子区及CpG岛芯片(NimbleGen, HG18 CpG Promoter)高通量技术对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例胶质瘤病人的瘤组织(T1,T2,T3,T4,T5,T6)和4例正常人的脑组织的脑白质(N1,N2,N3,N5),进行初步筛选。在我们界定的高甲基化基因(位点)和低甲基化基因(位点)标准下,共筛选出高甲基化位点562个,其中涉及基因数325个;低甲基化位点108个,其中涉及基因数74个,它们在染色体上分布比较均匀;这些甲基化异常基因参与了细胞通讯、信号转导、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凋亡、代谢、转运、细胞蛋白翻译后修饰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广泛的生物学过程,同时还涉及多条与肿瘤发生有关的信号通路,如MAPK signaling pathway, Wnt signaling pathway,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及Cell cycle等,因此,这些甲基化异常的基因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验证甲基化芯片结果,我们挑选了甲基化区域为CpG岛且位于启动子区的8个基因(ANKDD1A, SST, SIX3, GAD1, PHOX2B, HIST1H3E, PCDHA13和PCDHA8)采用MassArray检测系统在40例胶质瘤组织(包括T1,T2,T3,T4,T5,T6)、11例正常脑组织(包括N1,N2,N3,N5)及4株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SF126和SF767)进行了验证和检测。ANKDD1A,SST,HIST1H3E,PHOX2B,PCDHA13, GAD1, SIX3和PCDHA8在正常脑组织平均甲基化率分别为13.29%±2.12%,9.72%±2.42%,16.34%±4.13%,11.81%±3.76%,23.06%±4.49%,21.39%±3.13%,31.46%±4.28%和31.66%±12.77%;在胶质瘤组织中平均甲基化率分别为36.24%±23.71%,35.08%±19.44%,51.36%±21.25%,29.22%±15.13%,50.38%±19.15%,41.67%±25.56%,55.77%±21.77%和69.42%±19.49%;在胶质瘤细胞系中平均甲基化率分别为76.14%±27.99%,47.64%±31.61%,72.55%±25.49%,62.21%±16.80%,22.44%±18.00%,63.05%±20.35%,58.09%±30.00%和55.00%±21.29%。除了PCDHA13基因甲基化水平在胶质瘤细胞系与正常脑组织中无差别外(p0.05),其他基因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中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除了PCDHA8和PCDHA13基因外,其他基因在胶质瘤细胞细胞系中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胶质瘤组织,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在NimbleGen启动子区及CpG岛芯片上,LRRC4基因探针覆盖区位于其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472bp至-2218bp一个CpG岛处,芯片筛选结果显示该区域在胶质瘤中不存在甲基化。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克隆的LRRC4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其翻译起始位点上游-835bp至-293bp)在胶质瘤中的甲基化状态,我们采用MassArray检测系统在上述40例胶质瘤组织,11例正常脑组织及4株胶质瘤细胞系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区域在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组织及胶质瘤细胞系中平均甲基化率分别为15.47%±3.96%,38.29%±21.69%及68.57%±25.46%。LRRC4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区域(-835bp至-293bp)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中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该结果与前一章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我们认为LRRC4基因确实是胶质瘤中的高甲基化基因,可以归结为胶质瘤DNA高甲基化谱基因之一。
总之,通过本研究筛选出了胶质瘤中异常甲基化的基因,为胶质瘤DNA甲基化谱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寻找胶质瘤的诊断、治疗或预后等分子标志物提供线索。
|
|
|
|
1 |
林勇,张燕,韩宗超,薛德麟;人跨模型和跨膜稳定型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表达产物对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细胞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0年04期 |
2 |
高宜录,刘梅,刘道坤,顾晓松,杜子威;p16基因和地塞米松对人胶质瘤细胞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年06期 |
3 |
李永宁,幸兵,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马文斌;脂质体介导B7基因在C6胶质瘤细胞中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
4 |
黄强;;胶质瘤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3年01期 |
5 |
涂兰波;梁军潮;王伟民;;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6期 |
6 |
吴宗平;何理盛;林志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胶质瘤中水孔蛋白4表达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
7 |
方兴根;徐善水;潘绵顺;王鹏;田宇;;大鼠C6脑胶质瘤瘤体和瘤周水肿增长的磁共振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8 |
林志雄;黄强;杨丽娟;林建华;;胶质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
9 |
田复明;窦长武;王晓娟;高乃康;武文元;姜丽丽;蒋宁;尉双玲;;脑胶质瘤/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的制备与鉴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
10 |
刘晓智;浦佩玉;康春生;李春晖;黄强;王广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趋向性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
11 |
李晓明;戴如飞;阎超;蔡军;刘宁;骆慧;;垂体瘤转化基因、P16在胶质瘤中表达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04期 |
12 |
王旋;张方成;;脑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04期 |
13 |
余化霖;肖宗宇;雷三喜;王宗宝;马以骝;董坚;;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及其诱导肿瘤干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4 |
邹慧超;赵世光;;胶质瘤放射增敏治疗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8年05期 |
15 |
林伟;张璟;张健;刘新平;费舟;张剑宁;曹卫东;王西玲;王江;甑海宁;章翔;药立波;;RNA干涉MSP58基因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增值和侵袭性研究(英文)[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年06期 |
16 |
徐宏;韩杨云;周增俊;曾义;;胶质瘤中Survivin及Ki-67的表达意义[J];西部医学;2009年01期 |
17 |
崔磊;陈忠平;;自噬与胶质瘤治疗研究[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9年02期 |
18 |
方俊杰;杨卫忠;陈春美;;姜黄素抑制裸鼠皮下移植胶质瘤生长[J];江苏医药;2009年08期 |
19 |
杨朝华;游潮;黄少伟;王光绿;李齐广;韩方华;;苯乙酸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影响[J];西部医学;2009年11期 |
20 |
宫安静;孟庆海;;胶质瘤DNA甲基化与叶酸代谢[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