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刘爽  
【摘要】: 物流业的振兴可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效益,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建立了不同产业结构下物流业增加值和物流业投资与国民经济总量的计量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物流业增加值呈现增加趋势。总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化相对平稳时期,物流业的发展也相对平稳;产业结构变动剧烈,物流业的发展也会出现剧烈的波动。继而研究了物流产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结构的关系,发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物流业增加值与第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之和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成高度正相关关系。而交通运输系统投资作为物流业投资的一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于整体物流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发现交通运输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逐渐减小。 建立了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阶段三次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业增加值之间的计量模型,分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下物流业与三大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物流业与各个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在变化。各个时期对物流业的规模产生主要影响的产业也会有所不同。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产业与物流业主要活动的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规模与第一产业发展最相适应,仓储物流业规模与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较为适应。各个产业部门增加值与流通加工包装物流业增加值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相差不大,第一产业增加值与流通加工与包装物流业增加值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最低,这与当今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是分不开的。 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发现了物流业产业地位、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及最终依赖度的变化机制。分析发现物流业的影响度在提高,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加大,但其感应度系数很低,表明其仍然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位。同时,物流业提供的服务中有更大比例的产品与服务转向了最终需求。 研究了物流业关联产业网络及其关联产业变动机制。明确了物流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物流产业波及广泛,在所有部门中,全部部门都与物流业有直接前向联系和完全的前向、后向关联关系,只有金属采矿业和废品废料两个部门与物流业无后向的直接联系。完全关联关系较直接关联关系更为显著;物流业的前向关联作用明显强于后向作用,这说明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中间产品来满足其他产业部门生产的需要。存在环向关联产业,所有的产业都与物流产业存在间接的环向关联关系,物流业与其直接关联产业及其间接关联产业构成了物流产业网络。充分证明了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技术的应用作为支撑;通过物流业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对比发现,物流业增长率仅次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其增长率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通过分析物流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和产业关联性指标,认为物流业应成为我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提出了物流业的发展要从总量和结构上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物流业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提出物流业外部融合的发展思路,分析物流业外部融合的基础、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并指出物流业应与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进行产业融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建 ,宋健坤 ,丁维謇;如何选择物流供应商[J];市场与电脑;2002年11期
2 张珊心;;物流经理的诱惑[J];大众理财顾问;2004年06期
3 吴晓松;电子商务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S2期
4 毕明光;杜家兴;吴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08期
5 谯军;扬子江快运:打造中国领先的物流供应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年02期
6 阎琛琭;;重庆百胜欣阳广场店物流供应链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6期
7 郭俊伟;;建设阳光供应大物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谭妮莎;;物流产业集群的优势及对策分析——以上海化工物流产业集群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S1期
9 黎继子,蔡根女;集群式物流供应链系统效率机制研究[J];江苏商论;2004年08期
10 山茅;欧美地区的煤炭物流供应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年15期
11 孔洪亮;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与物流供应链管理[J];中国储运;2004年01期
12 楠锦;外国专家看中国物流[J];中国水运;2004年09期
13 李松庆;论企业如何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年01期
14 张忠;正在壮大的第三物流供应方[J];交通企业管理;2002年09期
15 吴彩霞;;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链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年16期
16 张荣忠;正在壮大的第三物流供应方[J];中国港口;2002年10期
17 冯斌;浅谈我国港口发展第三方物流业[J];集装箱化;2001年08期
18 陶秀丽;;铁路材料供应的物流化管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6年06期
19 刘泽辉;;中国钢铁行业供应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1期
20 胡晓琼;;年终的困扰[J];新资本;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卫红;;宣钢物流管理系统在PowerBuilder9.0环境中的应用[A];自动化技术与冶金流程节能减排——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中国物流惠州金泽物流市场情况简介[A];第三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5年
3 ;流程再造 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A];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会议资料[C];2007年
4 刘浩;;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A];'2007现代物流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晶;张余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探讨[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玉侠;;以病人为中心 再造服务流程[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5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韩震;曲莎莎;;物联网对物流系统管理的作用及前景展望[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陈辉;;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乐欣;拍卖理论在物流交易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王坤;基于匹配度的流线优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宋杨;基于CAS理论的第四方物流系统关键运作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曹明秀;资源型城企物流耦合系统模拟与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叶伟龙;基于细分市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施朝春;基于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库存与运输整合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马啸来;基于滑动综合权的物流网络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陈德良;物流网络可靠性的关键问题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邓萍;供应链环境下的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周蓉;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连维奇·亚历山德拉;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2 谈俊欢;基于救灾事件的物流供需网络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王国胜;H公司整车物流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任肖;城市群多物流基地多任务协同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5 李艳玲;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6 杨婷婷;人道物流在中国:发展、挑战和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马聪慧;河北省梨果物流体系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8 刘永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阳煤集团煤炭物流风险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陈佳骅;A公司进口压缩机组物流项目投标方案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10 陆文婷;A集团产成品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管理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燕 通讯员 曹葆华;构建物流供应保障体系[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0年
2 栾国鍌;前三季度我国多项物流指标大幅增长[N];国际商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朱冰;成思危从管理科学谈物流供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孙凯;高效供应链还需强力“润滑油”[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孙元芹 通讯员 刘广阔 郇恒赛;商通四海 物流八方[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周增玉 刘杰;沧运物流上市 借助东风好起航[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张荣忠;中国物流营运中的惊人浪费[N];国际商报;2004年
8 ;会展物流的一般操作[N];现代物流报;2006年
9 ;“钢贸物流供应链时代”即将到来[N];现代物流报;2006年
10 广庆;2009年澳洲叉车业一波三折[N];中国工业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