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har综合征家系收集、表型分析和遗传学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Goldenhar综合征的表型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收集Goldenhar患者的遗传资料,为揭示此类疾病的遗传基础及发生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分析69例Goldenha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表型间的相关性。采集一Goldenhar综合征家系的全部成员及4组核心家系成员的的新鲜血液,试剂盒提取全基因组DNA。
结果:69例患者中,绝大多数为散发(91.3%),男女患病机会均等;双侧受累39例(56.5%),单侧受累30例(43.5%,左14:右16);耳前赘(88.4%)、眼球皮样瘤(84.1%)和其它眼异常(52.2%)是主要症状,半侧颜面短小与口面裂、颌发育不良、除耳廓畸形及耳前赘外的其它耳异常呈正相关(p0.05),智力障碍与脑发育不良、视力减退、语言障碍、除耳廓畸形及耳前赘外的其它耳异常成明显正相关(p0.01)。收集到一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内的4例患者及11例正常家系成员和4例散发患者及其父母的高质量DNA样本。
结论:Goldenhar综合征表型复杂多样,属于相关发育领域的表型常伴发出现;双侧受累的患者往往症状更严重,累及更多器官系统的发育不良,需要接受更详细的临床检查。收集了一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4组父母-患者核心家系的DNA,是国内宝贵的遗传资源,为揭示此类疾病的遗传基础及发生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的:为探索Goldenhar综合征的致病原因,筛查8例患者的SALL1和TCOF1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取8例患者及其父母和正常同胞的基因组DNA,PCR扩增SALL1和TCOF1的全部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用直接双向测序、Blast比对进行突变分析。
结果:在SALL1基因中发现2个多态数据库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在TCOF1基因中发现了7个序列变异,其中6个已被报道为多态,1个为新发现的内含子突变。所有序列变异都存在于患者的正常亲属中,与疾病表型无共分离现象。
结论:未发现此8例患者在SALL1和TCOF1基因中的致病性突变,支持Goldenhar综合征在遗传基础上是有别于TBS和TCS的一种独立疾病。
目的:分析Goldenhar综合征患者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寻找与该疾病相关的位点。
方法:采用Human CNV370-Quadv3-0芯片对家系成员及4组父母-患者核心家系进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的基因分型研究,芯片扫描结果用BeadStudio软件进行CNV分析,并对一个可能与患者表型相关的新发拷贝数变异进行real-time PCR验证。
结果:CNV分析在三个散发患者中发现10个新发的拷贝数变异,综合考虑DGV数据库、27个正常对照样本以及CNV区域的基因信息情况,推测其中分别位于5q13.2、1q31.1和8p23.1区域的CNV可能与对应患者的表型相关,并用real-time PCR证实了5q13.2区域内的CNV在患者GS1中的存在。家系内CNV分析发现153个CNVs,但患者和正常个体间在CNVs数量和大小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未发现与患者表型相关的CNV。
结论:通过CNV分析,发现位于5q13.2的单拷贝缺失、1q31.1的重复和8p23.1的单拷贝缺失可能分别与对应患者的表型相关。在一Goldenhar综合征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数据中,没有发现与患者表型共分离的拷贝数突变,可能即使在同一家族内,其病因也是非常复杂的,要阐明此类疾病的遗传基础将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