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俘能器和变压器的结构优化设计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许多电子微器件的能耗降至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瓦,这使得我们可从日常环境中提取能量,再供给耗能较低的微电子设备使用。由于具有优良的力电耦合性能,压电材料非常适于用来制造一种将环境中的机械振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压电器件,这种压电器件称为压电俘能器,它可看作是压电变压器的一半,因为压电变压器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本文建立了四种压电俘能器模型和一种新型的压电变压器模型,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了这些压电器件的工作特征,提出了几点改善压电器件工作效能的可行方法,为压电俘能器和变压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基础。具体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1)以线性压电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四种不同结构压电俘能器工作效能的解析解,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深入研究了压电俘能器的工作效能与自身的几何、物理参数、外界振动频率以及输出阻抗之间的具体关系,从理论上推导出当压电俘能器在某一频率范围内具有最大工作效能时,各个参数所对应的取值。这对压电俘能器俘能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将来开发出高性能压电俘能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全面比较了四种压电俘能器之间的异同点,每种俘能器都有各自的工作频率范围。弯曲振动模态的俘能器能在较低频率、较低强度的振动环境中激发出较大输出能量,而厚度剪切模态的俘能器需要在较高频率、较大强度的振动环境中才有较大的输出能量,但厚度剪切模态的俘能器所能产生的输出能量上限远高于弯曲振动模态的俘能器。这些结论为我们针对不同使用环境选用合适的俘能器提供了理论指导。
(3)分析了增加高聚物附加层对厚度剪切圆柱壳俘能器工作特性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增加高聚物附加层后俘能器的共振频率明显降低,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圆柱壳俘能器的使用范围。
(4)设计了一种悬挂末端集中质量的Rosen型压电变压器,推导出了末端集中质量和变压器节点位置及变压比之间的解析关系,指出集中质量的悬挂方式取决于变压器的工作模态:若工作在一阶模态下则应在左端悬挂质量,工作在二阶模态下则悬挂右端质量。这为提高压电变压器的工作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
|
|
1 |
朱灯林;俞洁;;压电智能悬臂梁的主动振动控制[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年04期 |
2 |
蔡金标;陈勇;严蔚;;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压电阻抗模型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12期 |
3 |
李克强,段飞,罗禹贡,张玉麟,黄尚廉,陈伟明;结构噪声主动控制原理及方法[J];声学技术;1998年04期 |
4 |
李书光,胡松青,张军;圆管状压电片低频接收电压灵敏度的一种简化分析法[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5 |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梁的静变形控制[J];应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
6 |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梁的振动控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7 |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层合板的静变形控制[J];固体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
8 |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层合板的振动控制[J];宇航学报;2000年01期 |
9 |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层合壳的有限元分析与控制仿真[J];计算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
10 |
赵强;崔大付;王利;王海宁;刘长春;;无阀压电微泵的动态特性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5年06期 |
11 |
丁大成,牛勇;压电陶瓷复合振子的电声效率与振子压电片位置关系的实验研究[J];声学学报(中文版);1983年06期 |
12 |
周星德,韩晓林,吴慧新,汪凤泉;基于形状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振动主动控制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3年02期 |
13 |
路凯;周铁英;鹿存跃;刘涛;蔡海荣;易晓星;;金属方柱压电片复合微型超声电机的研制[J];声学技术;2006年03期 |
14 |
许建平;用锥状厚压电片换能器的测量[J];应用声学;1990年02期 |
15 |
孙超;赵德有;;基于声振耦合理论的压电智能板结构水下声辐射控制研究(英文)[J];船舶力学;2009年03期 |
16 |
古渊,陈伟民,雷跃明,杨泽林,蹇开林,殷学纲,黄尚廉;压电减振机敏柔性板上的布片位置优化研究[J];压电与声光;1999年01期 |
17 |
杨峰;王忠民;王砚;赵迎祥;;压电层对含集中质量的Beck杆稳定性的影响[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8 |
王江;徐卫秀;佟文敏;阳志光;罗亚军;牛红攀;张希农;;蜂窝板振动的主动控制实验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8年05期 |
19 |
杨智春;王巍;;一种新型压电作动器及在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J];机械强度;2008年05期 |
20 |
张文群;张萌;吴新跃;;负电容压电分流阻尼系统的能量耗散特性[J];振动与冲击;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