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
【摘要】:
本课题从人文关怀和生命伦理的视角,通过列举晚癌患者临床上面临的窘境和误区,论证了追求生命质量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终关怀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对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生死观的探讨,试图为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实践铺就一条新的思想通道,求证两种文化视阈下对临终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姑息照护必然存在人性的耦合点。从剖析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人本主义,分析了无神论占绝对优势的中华文明对外来的文化、宗教、习俗具有天然的兼容性和强大的改造能力,直至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史延绵不断。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生命观,在直面临终患者时,所进发出截然迥异的生死智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做好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都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关键是在各自思想体系找到人性的闪光点。在探索构建符合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中,通过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的深入解析,阐述从无神论立场的伦理、道德构架中,建立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仁爱”模式,进而与基督教神学的“慈爱”模式的比对中,确立孝道的内涵就是情感的连结,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是人性中共有的人伦表达。文章倡议对传统“孝道”施以改良,屏蔽掉传统“孝道”的政统(专制)元素和极端色彩,以家庭伦理的构建为前,从敬重自己的父母、长辈开始,移孝于德,提倡以大爱无边的心境推己及人,强调临终关怀要敬天爱人,医者首先应要有爱心,对患者要以人为本、全心照顾通过移情于德,“推己及人”,实现家庭伦理向社会伦理的外延。“八荣八耻”是站在国家道德意识的高度引导下的道德建设指导方针。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从反映中国传统道德:诚、信、礼、义、忠、孝、廉、耻八个字来看,唯独缺失一个“孝”字。临终关怀就是一个面对死亡的过程,从先行到死,直面死亡,到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普及生死学,开展生命教育,是开展临终关怀的首要前提。对此本文也做了详细阐述。在医改不断深化的当今,重新审视西方基督教文明及其衍生出来的临终关怀的理论体系和伦理规范,有助于重建和再造我国医疗行业医德医风,加快临终关怀的本土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