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

杨伟超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市内交通运输压力的不断增加,地铁的客流量逐年提高,并日益呈现出高速化的趋势。地铁客流量和行车速度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铁内空气品质下降问题,部分地铁在运营过程中已经多次出现了乘客在车厢内晕倒等现象。对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进行研究,可为提高地铁的运行效率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提高车厢内的空气品质和乘坐环境舒适性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和数值仿真等手段,根据空气在地铁内的流动过程,对地铁站厅、站台、区间隧道和车厢内污染物浓度的演化过程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列车在区间隧道内运行时的车体压力变化,探讨了车体压力、车辆通风和车厢内污染物浓度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以理论分析和现场测试等手段,根据空气在地铁内的流动过程,建立了基于外部大气、站厅、站台、区间隧道和车厢内的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模型;以CO2为示踪气体,对外部大气、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车厢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现场同步测试研究,分析了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过程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内空气的CO2浓度水平与周围乘客人数是直接相关的,客流高峰时段的车厢和区间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水平较高。 (2)建立地铁区间隧道——列车相对运动的数值仿真模型,模拟列车在区间隧道内的实际运动过程,分析了地铁条件下车体压力的分布特性、变化机理。根据地铁的特点,探讨了影响车体压力的区间隧道通风方式、地铁内附属结构物、列车速度和列车车型等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经验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的阻塞比一般在0.48-0.56之间,表现出较显著的活塞运动特性。地铁区间长度不利于降低车体压力。减小竖井面积面积、增加竖井数量和打开风阀有利于降低车体压力。区间隧道通风可同时改变车体压力的最高和最低压力峰值,对车体压力幅度的影响较小。 (3)以地铁车厢为研究对象,将车体压力、车辆通风和空气质量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从列车在区间隧道内行驶时车体表面压力的变化过程出发,结合车辆的密封条件、车辆风机性能曲线、管网特性曲线和地铁内外污染物演化计算公式,建立了车体压力、通风量和污染物演化的统一计算模型。 (4)以MATLAB为平台,开发了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软件,软件实现了参数化输入,具有集总参数分析和模块化调用的功能,并结合广州地铁2、3号线的6个车站和3个区间段的实际情况,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实现了在地铁内污染物浓度计算中的应用。 (5)根据列车在区间隧道内运动时车体压力的变化过程,结合车厢密封性,同时对车厢内外压力差、车厢漏风量、车辆风机风量和车厢内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 (6)基于车厢内污染物浓度水平,对影响车厢空气质量的列车速度、车厢密封性、区间隧道通风、附属结构物和风机风压等因素进行分析,为现有地铁线路的运营和未来的地铁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低速条件下车厢内污染物的累积效应不显著,污染物浓度可看作是恒定的。高速条件下密封车辆车厢内的总进风量是减小;非密封车辆车厢内的总进风量是增大的,提速应注意对密封车辆通风和车厢空气质量的影响。开启风阀和选用高压力车辆风机有助于提高密封车厢内的送风量,降低车厢内污染物浓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晓琦;世界上一些城市的地铁交通发展概况[J];地下空间;1986年01期
2 朱健;地铁消防安全措施模糊评价[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年S1期
3 王军;;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维护[J];民营科技;2011年05期
4 刘辉;;浅议地铁交通环境中的视觉传达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5 刘嫚;张卫华;;巴士快速交通(BRT)与轨道交通特性及适用范围的比较[J];交通标准化;2007年04期
6 周崇华;;基于IC卡数据的地铁OD信息处理[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年02期
7 李文翎;陈建龙;;广州地铁TOD战略研究[J];热带地理;2008年04期
8 李太惠;;正确估价地铁效益[J];都市快轨交通;1991年02期
9 王秋平;杜国义;杨海生;;西安市自行车与地铁交通衔接规划[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年03期
10 王秋平;薛剑;裴晓丽;;西安市自行车与地铁交通衔接设施布局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年21期
11 张新亮;周婷婷;;地铁立交式换乘站之近远期车站衔接处理方法[J];四川建筑;2008年05期
12 刘永亮;李洁;;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地铁信息指示系统设计[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05期
13 程熙竣;;地铁运输中迷流的危害与防治[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7期
14 羌荣庆;;北京长安街地铁客流预测方法的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1988年03期
15 贾倩,贾侃,张英杰;BRT在中国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发展战略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5年08期
16 樊湄筑;张凡;;数据仓库技术在地铁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7 孙林祥;;地铁运行发车间隔和旅行速度指标下降的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07年02期
18 苏延桂;;城市地铁路网规划与发展远景[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19 裴顺鑫;张宁;;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的互联标准[J];都市快轨交通;2007年05期
20 李茂龙 ,李辉;自发光材料在地铁交通中的应用[J];丝网印刷;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光;史延冰;;以地铁为导向的上盖物业规划研究——以天津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艳新;陈云霞;;沈阳地铁开发的原则与发展思路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陈曦;;上海地铁交通综合体中的零售商业服务特征探析——以徐家汇地区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韩新;侯忠辉;徐国;;地铁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协同指挥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学武;;城市地铁暗挖隧道控制地表沉降技术措施[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雄;赵万强;曹彧;胖涛;;铁路隧道浅埋下穿机场滑行道的附加荷载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7 朱建章;;地铁隧道、列车人员新风量及空气质量探讨[A];第13届全国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05年
8 李霞;任宜勇;吴彦;胡秀清;;乌鲁木齐污染物浓度对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杨小红;姜春梅;高启芳;;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树立榆林新形象[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黄鹤;孙玫玲;张长春;姚青;樊文燕;;天津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超;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章莉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3 杨晖;地铁空间内空气与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新华;基于时刻表的地铁动态配流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刘卫丰;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隧道及自由场动力响应数值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李帆;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7 和振兴;板式无砟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曹振;西安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施工灾害防控技术[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9 赵明桥;地下铁道火灾烟气分区控制及人员疏散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吴文忠;地铁岛式站台空气龄及火灾防排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敏;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2 齐雪松;地铁壁画艺术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3 钱江;沈阳地铁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陈俏;地铁空间理性导识系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黄晓红;色彩在地铁换乘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6 高俊晓;西安地铁空间的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越;西安地铁文化传播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茜茜;地铁上盖物业商业综合体实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靳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0 陈晓;基于地方文脉的西安地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建华 林兰;我市着手编制地铁交通规划[N];镇江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义 杨光;见证古城地铁元年[N];陕西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杨光;地铁: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N];陕西日报;2011年
4 记者 胡利强 轩辕杨子;古城和地铁的穿越之恋[N];西安日报;2011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邓聿文;攀比建设地铁,跃进之风不可长[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赵曦;服务比配套设施更缺乏 京地铁管理待完善[N];消费日报;2011年
7 记者 刘彦昆;在建地铁事故频发 施工管理待提高[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乔新生;我国需要自己的地铁经济学[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 王崇燕 本报记者 李元程;他心里记着那些好……[N];工人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廷艳;长春地铁如何经营?[N];协商新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