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感应热疗及热化疗治疗大鼠乳腺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摘要】:
研究背景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现有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有较严重的副作用,手术会造成器官功能的损害。肿瘤热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免疫治疗之后的又一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热疗能有效杀伤恶性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与放疗、化疗产生协同互补作用,增加患者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同时又能减轻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因而被国际医学界称为“绿色疗法”。过去热疗受技术所限加热温度不高,加热不均匀,治疗效果差异大。肿瘤的磁感应热疗把磁热介质导入肿瘤,其能将热能集中到肿瘤部位,实现所谓“适形热疗”同时使正常组织免受损伤,具有升温时间短,热分布均匀和微创等特点。热籽具有居里点自动控温特性,提高了加温治疗的安全性。在热籽加温治疗中我们首次利用大鼠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株建立移植于大鼠乳腺部位的乳腺癌原位移植模型,利用此模型观察45℃常规高温治疗与50-55℃热切除治疗对大鼠乳腺癌的杀伤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磁性介质中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携带抗癌药物及放射性物质,增加基因的转染效率等实现肿瘤的局部热化疗、热放疗及热疗与生物免疫治疗的结合。热疗能增加肿瘤细胞膜对化疗药的通透性,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因而热化疗能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甲氨蝶呤是叶酸类似物,通过干扰肿瘤的代谢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肿瘤细胞对其易产生耐药性,我们在磁性纳米粒子上用高分子聚乙烯亚胺修饰后,再共价结合化疗药甲氨蝶呤,该磁性纳米粒子在交变磁场下产热对肿瘤可以产生热疗作用,同时加热促进磁性粒子上甲氨蝶呤的释放,促进细胞对甲氨蝶呤的摄取,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甲氨蝶呤偶联的磁性纳米粒子粒径约10nm,呈超顺磁性。目前含甲氨蝶呤化疗药的超顺磁性纳米粒子热化疗治疗动物肿瘤实验还没有开展,我们用此磁流体研究热化疗对大鼠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为磁感应热化疗的可行性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
目的建立大鼠乳腺原位移植性乳腺癌模型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为2组:接种肿瘤观察组大鼠40只,正常组大鼠4只。接种肿瘤观察组在大鼠右前胸部乳腺处皮下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株观察肿瘤的生长、生存期、病理学检查及死后解剖有无脏器转移。接种后2周及3周均随机处死2只大鼠取肿瘤组织并观察大鼠有无脏器转移。正常组大鼠予处死取乳腺组织。
结果正常大鼠乳腺见较广泛的脂肪组织分布,乳腺呈单层上皮分布,未见明显的增生改变。接种肿瘤的乳腺组织可见肿瘤侵犯乳腺上皮后乳腺出现明显的上皮增生、核异型性改变、甚至癌变。大鼠肿瘤成瘤率80%,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突出于体表,生存期(37.10±8.54)天。2周处死大鼠未见脏器肿瘤转移,3周处死大鼠见肺转移。大鼠59.3%(19/32)肺转移,12.5%(4/32)肝转移,6.25%(2/32)腋下淋巴结转移,6.25%(2/32)皮下转移等,未见明显的骨转移。
结论大鼠肿瘤生长相对较快,与人类常见乳腺癌不相符合,与炎性乳癌相似,可作为恶性肿瘤基础研究的模型。
目的评估45℃常规热疗与50℃-55℃热切除治疗对大鼠乳腺原位移植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185只在右前胸部乳腺皮下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荷瘤Wistar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实验:C组(空白对照组,37只),M组(磁场对照组,31只),T组(热籽对照组,31只),H组(加温治疗H1组43只,H2组43只)。H1组:45℃常规热疗,治疗时间30分钟;H2组:50℃-55℃热切除治疗,治疗10分钟。加温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2h及24h每组均处死2只大鼠行常规病理检查,HSP70、Bax、Bcl-2、PCNA的免疫组化检测和凋亡检测。热疗后2周在C组、H1组与H2组每组处死5只大鼠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2和IFN-γ水平。评估大鼠肿瘤体积及观察长期生存。
结果可见肿瘤侵入乳腺组织,乳腺上皮增生、核异型性明显甚至癌变。热疗后H1组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表达下降,肿瘤细胞大量凋亡与H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2组肿瘤细胞见大片的坏死。H1组与H2组加温治疗后即刻PCNA表达开始减弱,治疗后12h及24h后只有少量残存的肿瘤细胞表达PCNA与C、M及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1组与H2组加温治疗后即刻HSP70的表达增加,治疗后12h及24h后残存的少量肿瘤细胞表达HSP70与C、M及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热疗后2周肿瘤体积H1组、H2组与3个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1组、H2组与3个对照组比较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H2组比H1组长(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在H1组、H2组比C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H1组比H2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CD4+/CD8+比值在H1组、H2组比C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H1组比H2组高,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血清IL-2水平H1组、H2组比C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IFN-γ的水平H1组、H2组比C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H2组比H1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45℃常规热疗与50℃-55℃热切除治疗对大鼠原位移植性乳腺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55℃热切除治疗大鼠的存活率高,两组均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目的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如局部肿瘤的磁感应热疗、药物的传递及核磁共振成像及基因转染等。甲氨蝶呤(MTX)是叶酸类似物,通过干扰肿瘤的代谢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其毒副作用大,而且肿瘤细胞对其易产生耐药性,为了减少它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研究者往往采用将其与一些高分子载体偶联,然而这种方式仅能产生单一的化疗作用。本研究采用聚乙烯亚胺(PEI)修饰Fe3O4磁性纳米粒子作为热介质,将MTX共价结合在PEI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上,这样实现磁感应热疗及化疗的双重治疗作用,通过该磁性介质对荷瘤大鼠治疗效果的观察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的研究,为磁感应热化疗的可行性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
方法自制PEI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粒子呈超顺磁性,粒径约10nm。MTX共价修饰的磁性粒子也呈超顺磁性,粒径约10nm。在大鼠右前胸部乳腺处皮下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7-10天后大鼠长出1.5-2cm的肿瘤进入实验,在肿瘤内注射1/2肿瘤体积量的300mg/ml的含PEI或MTX化疗药的磁流体,24h后在肿瘤周围注射1ml的磁流体30min后进入交变磁场(300KHz)中升温治疗。予磁流体体外测温及体内温度监测。分为以下十二组:47℃热化疗组(47TC):24只,含MTX的磁流体在交变磁场中升温到47℃,治疗时间30min;47℃热疗组(47T):24只,PEI修饰的磁流体在相同磁场中升温到47℃,治疗时间30min;单次42℃热化疗组(单次42TC):21只,含MTX磁流体在磁场中升温到42℃,治疗时间60min;单次42℃热疗组(单次42T):21只,PEI修饰的磁流体在磁场中升温到42℃,治疗时间60min;多次42℃热化疗组(多次42TC):12只,含MTX磁流体在磁场中升温到42℃,治疗时间60min,治疗间隔72h,治疗2-5次;多次42℃热疗组(多次42T):12只,PEI修饰的磁流体在磁场中升温到42℃,治疗时间60min,治疗间隔72h,治疗2-5次;磁流体化疗药物对照组(MFC):16只,注射含MTX化疗药的磁流体不进入磁场升温,治疗后24 h处死2只大鼠;空白对照组(C):21只,接种肿瘤大鼠不做任何处理;磁场对照组(M):12只,在交变磁场中辐照30min;磁流体对照组(MF):12只,注射PEI修饰的磁流体不进入磁场治疗;MTX化疗药组(MTX):16只,在肿瘤内注射20mg/kg的MTX化疗药,治疗后24h处死2只大鼠;正常组(Normal):10只,不接种肿瘤观察生存情况。治疗后即刻除正常组、MFC、MTX组外每组处死2只行病理检查。治疗后12h 47℃热化疗组、47℃热疗组、单次42℃热化疗组、单次42℃热疗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处死2只,24h每组处死3只行病理检查、电镜检查、PCNA、HSP7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血常规、生化检查。治疗后2周47TC组、47T组、单次42TC组、单次42T组、MFC、MTX、C组及正常组大鼠每组处死4只取外周血做IL-2、IFN-γ、IL-4免疫功能检测和血常规、生化检查,其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
结果磁流体升温较好,治疗后肿瘤组织内见大量的磁性纳米粒子分布,热化疗及热疗组肿瘤组织出现凋亡、坏死改变,以47℃治疗组明显。治疗后24h HSP70、PCNA的表达在47TC及47T组明显降低与单次42TC、单次42T、MFC、MTX、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肿瘤体积47TC组、47T组、多次42T组与单次42TC、单次42T、MFC、M、MF、MTX、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42TC组与单次42T、MFC、M、MF、MTX、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生存观察除正常组外,47TC组、47T组、多次42TC组、多次42T组与C、M、MF、MTX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7℃热化疗组存活率84.6%(11/13)。47TC及47T组外周血血清IL-2水平比单次42T及C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IFN-γ水平在47TC组、47T组、单次42TC组比C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IL-4水平在各组比C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磁流体热化疗后24h白细胞降低,部分大鼠转氨酶升高。治疗后2周血象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结论热化疗可能比单纯的热疗及化疗疗效好,47℃热化疗存活率最高。47℃热化疗/热疗与多次42℃热化疗、多次42℃热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生长,47℃热化疗/热疗较单次的42℃热化疗/热疗激活了机体免疫功能。MTX修饰的磁流体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
|
|
1 |
毛祖彝,王志,全守基;热疗对荷瘤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4年04期 |
2 |
陈敬华;焦顺昌;;肿瘤热化疗生物机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年23期 |
3 |
王仲,鲁向明,陈景三,石跃琨;热化疗与热疗治疗晚期肺癌32例临床观察[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10期 |
4 |
徐岗,王远东;全身热化疗的作用机理[J];中国肿瘤;2004年09期 |
5 |
李逢昌;黄元鲁;;肺癌切除术辅助胸腔热化疗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08年10期 |
6 |
侯宝华,卿三华,董凤英,张成德,姚学青,赵峰,齐德麟;热化疗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
7 |
赵鹏洲,方胜,欧英雄,谭社练,杨本生,赵伯端;局部热化疗对鼠胶质瘤血管再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12期 |
8 |
胡佳乐
,刘胜;热化疗治疗中晚期实体肿瘤近期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2年11期 |
9 |
方胜,袁先厚,裴永恩,戴学元,龚玲玲;局部热化疗诱导鼠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10 |
杨继金!200433上海,孔庆德!200433上海,田建明!200433上海,李兆申!200433上海,马玉林!200433上海,高信军!200433上海,周文良!200433上海;经动脉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1999年06期 |
11 |
方胜,王晓霞,裴永恩,袁先厚;局部热化疗对大鼠胶质细胞移植瘤血管再生及VEGF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10期 |
12 |
王绍奎,张爱云,孙文彬;热化疗晚期肺癌28例近期疗效观察[J];肿瘤防治杂志;1998年01期 |
13 |
王兆华,孙宝霞,李书鹏,刘作勤;肝癌热疗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11期 |
14 |
张洪新,刘燕,李文献,高巍,曹伟,梁志会,倪代会;阿霉素热化疗对兔鳞癌VX-2细胞的毒性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2期 |
15 |
方胜,王晓霞,裴永恩,袁先厚;局部热化疗对鼠胶质细胞移植瘤细胞增殖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05期 |
16 |
张洪新,王执民,郭卫平,王义清,吴智群,李文献,陈江浩,关燕;阿霉素化疗与热化疗对兔毛细胞白血病VX-2细胞体外作用的比较[J];癌症;1999年03期 |
17 |
王仲,鲁向明,白明;非小细胞肺癌热化疗与sICAM-1[J];临床肺科杂志;2004年06期 |
18 |
刘嘉林;肝癌的热化疗[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2年02期 |
19 |
黎成金,马庆久,李金茂,王烈,涂小煌;前药热化疗对转CD基因结肠癌细胞SW480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01期 |
20 |
方胜,袁先厚,裴永恩,戴学元,龚玲玲;热化疗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