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ke 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建模及后路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研究
【摘要】:
本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CAE)软件,建立了基于CT图像的完整Lenke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正交试验对初步模型进行优化,然后对优化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在此基础上,仿真模拟Lenke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CD矫形技术各个步骤;进而利用CD矫形模拟不同的矫形策略工况,探讨关键椎置钉技术和选择性融合的矫形效果。
目的应用CAE软件,建立基于CT图像的Lenke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方法选择1例14岁女性Lenke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取仰卧位,应用螺旋CT从T1上缘至尾骨以1mm间距进行连续扫描,获得Dicom格式CT图像511张。导入逆向工程软件Mimics10.01,建立包括胸-腰-骶椎和胸廓等结构的完整脊柱侧凸三维几何模型。对模型进行几何清理,然后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8.0划分有限元实体网格,并参照文献添加椎间盘及韧带结构单元,生成完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参照文献赋予模型材料参数和实常数。
结果建立了完整的Lenke6CN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12节胸椎、5节腰椎、椎间盘、骶尾骨、胸廓及脊柱所有韧带、关节结构。模型共采用4种单元类型,13种材料性质;划分节点208739个,全部单元849787个,四面体单元758197个,壳单元90776个,线缆单元680个和杆单元134个。网格划分后的整体图形和仰卧位的X线片对比,外观基本上吻合。
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CT图像的Lenke6CN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完整、逼真地还原了被模拟对象的脊柱特点。
目的对初步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进一步参数优化,使模型的形态和材料属性均实现个体化;验证优化的Lenke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方法将上胸段、主胸段、胸腰段和下腰段等4个区域的椎间盘材料属性分为柔软型、中间型和僵硬型三个水平,系数分别为0.2、1、8。按照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分析,找出使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差异最小的系数搭配,进而生成优化后的个体化模型。
将仰卧位的优化模型进行加载,模拟出左右侧屈位,和站立位,并分别与实际对应的X线片比较外形、侧凸Cobb角度和各椎体质心与CSVL的偏移距离。在优化的模型中提取T1-T4、L4-S1两个节段,分别参照同类体外(尸体)实验对有限元节段模型进行约束加载,并将加载结果与各自参照的体外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结果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使模型和实际差异最小化的较好组合是:椎间盘属性在上胸段为0.2,主胸凸段为1,胸腰段为1,下腰段为8。
验证结果:优化后各个体位的有限元模型Cobb角度与临床X线片相比较,角度最大相差2.5°,最小为0;椎体质心偏离骶骨中线的距离:仰卧位、站立位、仰卧左右侧屈位X线片与有限元模型相比较,P0.10,两者没有差别;T1-T4、L4-S1两个节段与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相比较,活动度均在相关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的范围内。
结论有限元模型建立后采用正交试验对于模型材料属性进行个体化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优化后的模型与实际更为相符。
从几何外形、仰卧位左右侧屈试验、站立-仰卧试验及分段加载实验,验证了优化后的Lenke6型特发型脊柱侧凸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生物力学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的利用优化后的Lenke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按步骤模拟后路CD矫形技术。
方法建立椎弓根钉及矫形棒的有限元模型,并在侧凸模型上去除矫形融合段的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上下关节囊,模拟脊柱松解。于融合段各椎体双侧按解剖结构置入椎弓根钉,在左侧(矫形侧)生成矫形棒,并予X、Y方向位移使矫形棒成为目的形状。在棒上生成手柄模拟手术钳功能,将棒旋转90°,把冠状面的侧凸畸形转化为矢状面的正常生理后凸和前凸。安置右侧稳定棒并依次将螺钉逐步靠拢稳定棒的位置。锁定钉棒间关节活动度,释放应力,完成手术。
结果顺利完成了CD矫形手术各步骤的模拟,模拟完成后胸腰弯Cobb角度为29.2°,主胸弯Cobb角度为24.4°,胸腰弯矫形率47.8%,主胸弯矫形率43.9%,冠状面序列基本恢复正常,矢状面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较术前有改善。
结论首次在完整的Lenke6型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上按CD矫形技术各步骤完成侧凸后路钉棒矫形手术的模拟,为预测病人治疗效果、旋转矫形策略、探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争议等提供参考意见,也为本研究下一步矫形策略的选择的有限元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型矫形手术模拟的方法探讨关键椎置钉技术的可行性及矫形效果,分析Lenke6型脊柱侧凸是否适合采用选择性融合策略。
方法利用后路CD矫形手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矫形工况、关键椎置钉技术矫形工况、胸腰弯选择性融合工况等。测量各种工况完成后双弯Cobb角度、计算矫形率,分析各种工况的矫形效果。
结果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非选择性融合):胸腰弯矫形率47.8%,主胸弯矫形率43.9%;关键椎置钉技术:胸腰弯矫形率44.2%,主胸弯矫形率19.1%;胸腰弯选择性融合:胸腰弯矫形率43.5%,主胸弯矫形率14.3%。
结论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因矫形力施加点更多,矫形效果较关键椎置钉技术更佳;Lenke6型脊柱侧凸采用选择性融合策略应慎重,非选择性融合策略能明显矫正双弯,纠正脊柱序列,更适合该类型病例。
|
|
|
|
1 |
殷翔;许建中;周强;贾全章;吴兴军;方青;;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4期 |
2 |
顾苏熙;杨晓明;方秀统;李明;;有限元法在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6期 |
3 |
庞立;肖增明;黄仲麒;毕剑恒;李世德;曾毅军;;手术治疗脊柱侧凸41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4 |
王嵘;邱勇;;姿势反射失衡在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年03期 |
5 |
邱贵兴;赵宇;;婴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凸[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12期 |
6 |
周萍;;特发性脊柱侧凸经椎弓根固定三维矫形病人围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年03期 |
7 |
陈维钧;;哈灵顿(Harrington)手术矫正脊柱侧凸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5年12期 |
8 |
孙旭;朱泽章;王斌;邱勇;;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J];中华外科杂志;2007年08期 |
9 |
金萍;张晓琳;;严重脊柱侧凸5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12期 |
10 |
韦兴;朱方正;史亚民;;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年04期 |
11 |
陶有平;吴继功;马华松;邹德威;;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年01期 |
12 |
周良安;脊柱特发性侧凸的临床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年13期 |
13 |
柴军;王淑清;陈亮;秦冬雪;朱万安;王静;;16-MSCT在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前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0年11期 |
14 |
上官磊;贺石生;李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中基因研究的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4期 |
15 |
曹兴兵;邱勇;;马凡综合征所伴脊柱侧凸的自然史及干预措施[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6期 |
16 |
吕国华;;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的自然史及其治疗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年05期 |
17 |
李明,陈强,倪春鸿,侯铁胜,朱晓东,王善松,赵新刚,刘洋;King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年07期 |
18 |
孙长英;贺达仁;张宏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11期 |
19 |
包聚良;屠开元;;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保守治疗[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86年02期 |
20 |
何书范,张凤,刘绍坤,杨淑艳,徐凤艳;特发性脊柱侧凸肺功能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