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低能强夯与真空降水联合法机理探讨及在深圳的应用研究

李永红  
【摘要】: 低能强夯与真空降水联合加固技术综合了强夯与真空降水两种施工技术的特点,是一种新的联合加固技术。目前,对该联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导致其加固机理和固结理论方法尚不成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针对饱和软粘土,设计和施工还处于边试验边应用阶段,对低能强夯联合真空降水法进行理论探索,并将其应用于深圳滨海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推广价值。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对低能强夯联合真空降水加固技术及其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以深圳滨海地区软基处理工程(主要是港口码头等大面积软基处理工程)为背景,对深圳滨海地区的软土特性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土的各项物理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为软土地基处理相关设计、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基于太沙基三维固结理论、动力固结原理、振动波压密等理论分别对真空降水、低能强夯、低能强夯联合真空降水加固机理进行了阐述与讨论,并分析探讨了非饱和土和饱和土的强夯加固机理。 (3)详细介绍和推导Biot动力固结平衡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并结合低能强夯法的加固特点,将三维动态八结点形函数概念引入到平面八结点动态等参元中,建立了三维动态八结点单元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为低能强夯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构建了理论模型。 (4)以Biot动力固结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FLAC-3D建立了低能强夯动态模拟数值模型,并对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瞬态荷载模型进行了设定。结合深圳滨海地区软土的特性,选取了低能强夯的八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位移场、夯击影响范围、夯沉量、夯击引起的地面竖向位移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落距、夯锤质量和夯击能对夯击沉降量的影响。 (5)选用深圳市前海湾某地块软基处理工程为例,进行了低能强夯联合真空降水施工现场试验,详细介绍了低能强夯与真空降水联合加固法的参数设计、施工工序、施工要求以及监测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软土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低能强夯联合真空降水法处理深圳滨海大面积软土地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施工方便,可节省工期和成本,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文喜,张倬元,严明,李强,卢小兵,吉随旺;强夯地基在道面荷载下的固结沉降特征[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4期
2 刘善国,殷友东;某住宅楼的地基加固与纠偏[J];化工矿产地质;2001年02期
3 叶观宝,司明强;半刚性复合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4期
4 王彤林,胡安胜,王光华;基坑工程降水对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3年05期
5 胡庆立,任瑞波,张克绪;轴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沉降的非线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4年03期
6 殷如锡;论海河流域高程系统的转换及地面沉降[J];海河水利;1996年05期
7 袁占良,黄俊华,刘超英;焦作市广播电视塔的变形观测[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周开灿,田玉中;沉抗水库坝基第四系覆盖层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9 刘学锋;对Watts等构造沉降量计算公式的修正[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3期
10 朱滋清,王翔;上海市内环线高架道路Ⅰ、Ⅱ标段工程勘察[J];上海地质;1997年02期
11 原喜忠;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沉陷研究[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12 杨顺安,刘志欣,张迎春,蒙庆辉;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认识[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13 李蓓,唐海峰,董建国;单桩沉降的半经验计算法[J];上海地质;1999年04期
14 吴跃东;罗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及沉降观测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15 林建忠,王巍雄;柱状粒子沉降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5期
16 张继发,谢新宇,郑俊杰,曾国熙;一维大应变固结理论的一类解析解[J];固体力学学报;2003年04期
17 李树鹏;杜红旺;高庆余;;山区高填方工程筑体强夯法加固试验研究[J];科技风;2009年09期
18 彭惠,陈竹昌;大面积堆载试验现场地基沉降分析[J];上海地质;1999年04期
19 刘涌国,唐攀;大连星海蹦极跳工程设计[J];水运工程;2000年11期
20 石江滨,韩学光,董爱民;松花江沿岸裸露水准点沉降试验[J];东北测绘;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爆炸-强夯处理饱和松砂地基的新技术[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刘全良;;强夯处理湿陷性地基土应用实例[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德友;吴玉执;唐志新;;采煤塌陷地煤矸石地基强夯处理试验研究[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杜纪民;任澍华;;湿陷性黄土场地强夯处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刘汉涛;仝志辉;安康;马理强;;溶解固体颗粒运动的直接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钟思鹏;陈世照;赵大鹏;;浅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及防治[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7 孟兆刚;李梅英;;浅谈沉降观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8 范俊佳;琚宜文;;前陆盆地的类型、演化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姜玮;王庆春;;载体桩在北京宏福大厦工程复合地基中的应用[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龚晓南;洪昌华;马克生;;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可靠度研究[A];工程安全及耐久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红;低能强夯与真空降水联合法机理探讨及在深圳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柳雁玲;草炭土路基沉降与变形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陈志军;路堤荷载下沉管灌注筒桩复合地基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宋焕宇;粗粒土斜坡高路堤变形性状与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冬梅;黄河泥沙架桥絮凝体的分形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董平;砼芯水泥土搅拌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谢焰;城市生活垃圾固液气耦合压缩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郭嘉;人工免疫算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杨建华;碎石土高路堤的强夯处理与沉降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秦爱芳;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解析解及半解析解[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进宝;强夯引起的地层与建筑物振动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洋;强夯地面变形与夯后地基性状估算[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3 赵世斌;大型储罐强夯地基与桩基沉降变形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罗玮;强夯作用下填土地基的动力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申光凝;强夯黄土填方边坡的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6 何礼彪;高速公路岩溶地基强夯处治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7 施尚伟;深厚软土地区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周志军;强夯处理黄土路堤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9 罗会来;沉降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10 陈岳林;温州软土地基桩基变形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立广 侯军亭;治住黄土湿陷消除路基隐患[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王秀梅 周至临;女儿当自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3 通讯员韩相斐 刘国磊;青州尧王山西路延伸段工程快速推进[N];潍坊日报;2011年
4 记者 叶正积;温州高速公路建设提速[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5 张云龙 何涛;“计划”水还得市场管[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余建鸿;浙江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纷纷关注“浙江沉陷”[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牟驱;细算天然气的环保价值[N];中国石油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彭武胜 本报特约记者 许玲琴 本报通讯员 魏剑毅;进军催化制高点[N];中国石油报;2002年
9 苗洁、王建勋、林凤斌;石环公路铺就“创新之路”[N];河北日报;2006年
10 王欢院 曹汉秀 焦轩;精雕细刻造精品[N];陕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