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鼻咽癌14-3-3σ蛋白的靶向蛋白质组学研究

黄卫国  
【摘要】: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绝大多数NPC分化差,恶性程度高,易早期发生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NPC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过程,多个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关键性的节点(node),这些节点在NPC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前期实验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NPC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鉴定了36个NPC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差异蛋白质14-3-3σ(14-3-3 sigma)在正常鼻咽上皮组织、NPC组织以及颈淋巴结转移N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NPC组织中存在高频率的14-3-3σ蛋白表达缺失/下调,而且其表达缺失/下调与NPC转移相关,这提示14-3-3σ表达缺失/下调在NPC转移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但14-3-3σ表达缺失/下调促进NPC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 为了研究14-3-3σ在NP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靶向蛋白质组学方法(免疫共沉淀结合质谱分析)分离鉴定NPC细胞中14-3-3σ的相互作用蛋白,采用基因本体论(GO)、功能聚类、信号通路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14-3-3σ的相互作用蛋白,揭示其生物学意义,并对关键相互作用蛋白(14-3-3σ/EGFR/Keratin 8)进行实验验证和功能研究。 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靶向蛋白质组学在NPC细胞中鉴定了111个14-3-30的相互作用蛋白,并对其中4个相互作用蛋白质(Keratin 8、EGFR、RAB7和p53)进行了验证。 2、GO和聚类分析显示:111个14-3-3σ的相互作用蛋白可聚类成13功能相关的簇,这些蛋白的功能主要归类为8个方面:细胞骨架、跨膜转运、分子伴侣、核糖体蛋白、GTPase、蛋白转运、ATPase和RNA结合。 3、KEGG和Biocarta信号通路分析显示:14-3-3σ的相互作用蛋白涉及3条Biocarta信号通路和6条KEGG信号通路,其中16个相互作用蛋白涉及到细胞骨架信号通路,5个相互作用蛋白涉及到囊泡转运信号通路。 4、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显示:14-3-3σ/p53/RAB7相互作用组(Interactome)调控囊泡转运,14-3-3σ/EGFR/CK8相互作用组调控细胞骨架,它们可能与NPC转移相关。 5、实验证实在NPC细胞中存在14-3-3σ/EGFR/Keratin 7相互作用组。6、功能分析显示:14-3-3σ下调能增加NPC细胞EGFR和Keratin 8表达,增强NPC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 研究结果提示,14-3-3σ表达下调可能通过14-3-3σ/EGFR/Keratin8相互作用组而促进NPC侵袭转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海龙;杨静;祁振国;岳秀兰;;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胡小勤;曾学文;;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方证相关”研究的启示[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1期
3 杨刚;范秋灵;刘晓丹;张从笑;郭佳音;王力宁;;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4 齐连芬;李川洁;胡元会;;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高血压领域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9期
5 陈筱潇;药物蛋白质组学-药物研究的新思路[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4期
6 ;蛋白质组(Pro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1)[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年05期
7 章文,伍龙军,徐天乐;蛋白质组学与神经科学:从蛋白质到网络[J];医学与哲学;2002年03期
8 孙颖,张阳德;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02年10期
9 张曼;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核心技术——双向凝胶电泳[J];现代医学;2004年04期
10 聂鸿靖,洪欣,尹昭云;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高原医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6期
11 高雪飞;关于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眼科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04年06期
12 董铭,于澎,胡林森;神经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13 江湧;李小兵;方永奇;;脑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14 荆涛;荆友科;董胜国;;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及在泌尿系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05期
15 廖明芳;景在平;;血管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年03期
16 段东;李少林;;蛋白质组学及其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6年16期
17 杨立顺;李德来;李忠信;;蛋白质组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6年07期
18 明英姿;熊力;叶启发;;进行肝移植蛋白质组学研究可行性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02期
19 林钐;邓跃毅;;尿液蛋白质组学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年05期
20 柯龙凤;兰风华;;遗传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唐福林;姚志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Sa抗原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张养军;应万涛;刘科辉;蔡耘;朱云平;贺福初;钱小红;;用于蛋白质组学技术评价的标准蛋白质试验设计与样本制备[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何春涤;朱红;周海涛;陈洪铎;;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及其在皮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HaCaT细胞和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L-1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蛋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雷;王珺;林标扬;严世贵;杨国敬;;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学任;魏路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部疾病应用及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吴志勇;;自由流电泳(FFE)及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与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合作实验室成立[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汪世华;胡开辉;;蛋白质组学的应用与发展趋势[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9 陈彧;崔亚洲;宗美娟;韩金祥;;胰腺癌标志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顾国浩;蒋敏;;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学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丽;重型肝炎血清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军莲;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张波;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激活及其蛋白质组学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4 缪勇;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丁力;喜树碱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李强;白癜风相关黑素细胞膜抗原的分析及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冯钜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肝癌血清标记物[D];复旦大学;2005年
8 卢玲;脑和冠状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差异及decor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9 宫萍;6-OHDA诱导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蒋宝贵;我国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及感染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照;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蛋白的蛋白质组学二维凝胶电泳分析及卡维地洛的干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2 柳晓东;蛋白质组学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大学;2005年
3 李征宇;顺铂作用卵巢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韩娟;SELDI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差异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6年
5 刘海霞;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6 张妍;HCMV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血清蛋白标志物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7 郑小莉;ONO-AE-248诱发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死亡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6年
8 庞小刚;氧化胁迫下拟南芥根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庞盼姣;2型猪链球菌强毒株与无毒株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何伟伟;SELDI筛选的肺腺癌血清标志蛋白和传统肿瘤标志物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月辉;蛋白质组学在美逐步形成市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抓紧蛋白质组学的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黎明;科学新宠——蛋白质组学[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前线;蛋白质组学产业正逐渐形成[N];中国经营报;2001年
5 麦国荣;蛋白质组学[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王雪飞 吴志军;首建人类器官蛋白质组“蓝图”[N];健康报;2006年
7 特约记者 郝成涛 记者 于春光;为肿瘤疾病的防治研究开辟新途径[N];解放军报;2009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吴志军 郝成涛;为科学攀登搭建精神高地[N];解放军报;2010年
9 阳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潘文;提高基础及应用研究水平[N];中国医药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