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口腔粘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orsis, 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炎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包括上皮组织萎缩、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胶原纤维堆积变性、血管闭塞减少。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口腔粘膜逐渐变苍白、紧缩失去弹性、触摸有条索感、张口受限和吞咽困难等症状。WHO将OSF列为癌前状态,湖南省OSF癌变率高达1.7%。咀嚼槟榔是OSF主要的致病因素,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可能与免疫、遗传、代谢障碍等有关。复杂的发病机制导致该病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以往曾用的手术治疗常因手术次数多、创伤大、术后瘢痕挛缩而不易被患者接受;雷公藤多甙、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常由于容易引起胃肠道刺激、骨质疏松和皮质功能减退等副作用而不能长期服用。基于以上原因,寻找有效、安全的OSF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根据OSF的病理特征,从降低病变组织的免疫炎性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等方面着手寻找治疗OSF的有效方法成为可能。基于糖皮质激素因其良好的抗炎作用而仍是多种组织纤维化疾病的首选药物,同时丹参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功能且丹参水提物和丹参素能防治泼尼松所致的骨质疏松,本研究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观察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局部注射治疗OSF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联合应用在降低病变组织的免疫炎性反应、改善其微循环障碍从而抗纤维化的作用,同时通过高通量、高效率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研究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的潜在机制并加以验证。
研究目的建立完善的OSF临床和病理资料管理系统;观察并比较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及单独使用泼尼松龙治疗OSF的临床疗效;寻找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的相关蛋白;验证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的相关蛋白。
研究方法(1)建立OSF组织标本库,运用Access 2003、Excel 2003等软件建立OSF临床资料数据库,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
(2)选取OSF初诊患者中、晚期各60例,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及单独使用泼尼松龙治疗3个月,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病损面积、张口度和疼痛指数的变化,比较两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3)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OSF组和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组颊粘膜组织的总蛋白,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应用PDQuest凝胶分析软件分析识别两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MALDI-TOF-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4)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方法对鉴定出的差异蛋白之一——14-3-3σ蛋白进行蛋白水平的验证;选取OSF患者颊粘膜组织48例,其中早期15例、中期18例、晚期15例,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后的颊粘膜组织15例,正常颊粘膜组织10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4-3-3σ蛋白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
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OSF组织标本库,自行设计开发了OSF临床资料数据库,收集了300余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条件。
(2)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3个月后,第1组口腔粘膜下纤维化中期和晚期患者的灰白色病损面积分别由10.37±3.40 cm2、19.60±-3.27 cm2减少为5.90±4.10cm2,16.33±4.02 cm2,中晚各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口度分别由3.41±0.77 cm、1.98±0.39 cm增加为3.87±0.67 cm、2.26±0.46 cm,中晚各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治疗后中期患者的灰白色病损面积由10.87±3.18 cm2减少为6.70±3.75 cm2,张口度分别由3.57±±0.75cm增加为3.97±0.69 c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晚期治疗前后比较,其灰白色病损面积和张口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法治疗口腔粘膜下纤维化中期的有效率分别为86.66%、73.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方法治疗口腔粘膜下纤维化晚期的有效率分别为70%、1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与泼尼松龙联合用药治疗口腔粘膜下纤维化,还可减少泼尼松龙引起的不良反应。
(3)获得了背景清晰、重复性好、高质量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选出与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相关的23个蛋白质分子,其中在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后的颊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的有4个,分别为14-3-3σ、K4、Serotransferrin、Hemoglobin subunit beta;在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后的颊粘膜组织中低表达的有19个,分别为K6、α-SMA、肌球蛋白(5个亚型)、原肌球蛋白(3个亚型)、ANXA2、S100A7、GAPDH和HspB5等,这些蛋白可能与丹参和泼尼松龙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4)14-3-3σ蛋白在正常颊粘膜组织和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OSF后的颊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OSF颊组织中的表达(P0.05),与差异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
研究结论(1)OSF组织标本库和临床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作为OSF基础及临床研究很好的技术平台。
(2)丹参联合小剂量泼尼松龙局部注射治疗OSF中期、晚期具有良好疗效,可作为安全有效治疗OSF的方法进行推广。
(3) 14-3-3σ、K4、Serotransferrin、Hemoglobin subunit beta、K6、α-SMA、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ANXA2、S100A7、GAPDH和HspB5等蛋白可能与丹参和泼尼松龙治疗OSF的作用机制相关。
(4)14-3-36蛋白有望成为OSF疗效评价和新药研发的标志物。
|
|
|
|
1 |
李也白;池永龙;苏尚庆;郑延令;周广;贺传赤;;丹参在断肢再植上的应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1978年01期 |
2 |
徐荣辉,柴本甫;丹参对家兔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3 |
张少峰;;丹参黄芪汤治疗臌胀34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03期 |
4 |
郑若玄;方三曼;韩宝铭;李志明;张雄谋;;丹参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大白鼠心室纤颤的防治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09期 |
5 |
关淑亮;常雅茹;杨兰芝;;中西医结合治疗胎儿宫内生长迟缓[J];河北中医;1992年03期 |
6 |
谢义明;曾庆良;罗素元;唐彦苹;程华刚;;丹参对热缺血肝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7 |
吴建明,冯美多;丹参、酚妥拉明治疗EHF少尿27例的观察[J];临床荟萃;1994年20期 |
8 |
刘素英,徐云英,祝金云;丹参加川芎嗪对妊高征孕妇血栓素A_2及前列环素变化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年11期 |
9 |
吴卫平,匡培根,张小澍,金泽武道,小野寺庚午,大池弥三郎;丹参和钙通道拮抗剂抗LDL氧化作用的对比研究[J];北京医学;1995年03期 |
10 |
黄颖;丹参针与川芎嗪治疗中风病疗效分析[J];华夏医学;1995年04期 |
11 |
张长奇,汪云,吕明荣,李柯;丹参川芎嗪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4期 |
12 |
肖志华,王家■;丹参对急性肝损害大鼠体内血栓素、前列环素的作用[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13 |
王潮临,Arsalan Kharazmi, Viggo Faber;丹参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调整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4 |
曾元儿,徐晖;烘干温度和时间对丹参乙醇浸膏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年01期 |
15 |
徐淑卿,孙艳秋,陈桂范;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J];中成药;1999年03期 |
16 |
郑艳平!410006,王星娜!410006;佐以丹参为主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体会[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年04期 |
17 |
蒋传中,任强华;按照GAP标准要求创建国家级药源基地——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的调查[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年05期 |
18 |
于蓉,岑瑛,刘小雪,任林森;丹参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2年02期 |
19 |
李玉梅,陈旭华;丹参对缺血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20 |
胡旺平,李雪梅,化长林,李立中;丹参对应激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