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前列腺增生症与下尿路症状的临床研究

何乐业  
【摘要】: 研究目的:了解成年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的发生情况、年龄分布与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了解BPH有关LUTS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产生机理及治疗策略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研究方法: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问卷(IPSS)表调查前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年男性1048人,年龄30岁-80岁,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为5个年龄段,评估被调查者的LUTS发生情况。 结果:各组LUTS发生的情况为:30岁年龄段347人,平均IPSS评分2.48±0.38;40岁年龄段311人,平均IPSS评分3.80±0.53;50岁年龄段114人,平均IPSS评分4.78±1.07;60岁年龄段207人,平均IPSS评分5.33±0.68;70岁年龄段69人,平均IPSS评分6.80±1.66。其中各年龄组储尿期症状平均评分分别为:1.20,1.66,2.24,2.57,3.20;排尿期症状平均评分分别为:1.28,2.14,2.54,2.76,3.59;生活质量平均评分为:1.78±1.42,1.84±0.30,1.89±1.04,2.03±1.08,2.07±1.92。不同年龄组男性LUTS发生率与年龄相关(χ2=70.46,P0.005)。IPSS总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及储尿期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其中储尿期症状比排尿期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些(储尿期评分、排尿期评分与QoL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6(P0.05),r=0.931(P0.05))。 结论:LUTS症状在成年健康男性中较普遍存在,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LUTS症状越重,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而储尿期症状较排尿期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些。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出现下尿路症状(LUTS)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54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住院时填写的国际前列腺症状问卷调查表(IPSS)/自行设计的夜尿症状评分表及性功能问卷调查表(MSF-4)上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48例患者LUTS中,中度(8-19分)占24.8%,重度(20-35分)占75.2%。LUTS及其中各单个症状均与年龄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LUTS及其中各单个症状与QoL正相关,症状评分越高,QoL评分也高。其中夜尿增多(NQ7)与QoL相关性最大,其次是排尿不尽(NQ1)、排尿无力(NQ5)。28.6%(157/548)的患者认为夜尿增多对自己影响最大,主要影响患者的睡眠(NQ5),其次是引起患者次日疲倦、注意力下降(NQ1)及担心影响家人或伴侣的睡眠(NQ6)。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IPSS评分与MSF-4评分存在正相关(P0.0001),其中夜尿增多、排尿困难及尿频是影响患者性功能最大的三个尿路症状(r为0.20648、020635、0.18861)。 结论:LUTS严重地影响BPH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影响患者的性功能。应重视对BPH患者夜尿增多的研究及其对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因素与前列腺增生症(BPH)相关下尿路症状(LUTS)之间的关系,了解影响BPH有关LUTS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54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年龄、病史、最大尿流率、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总PSA、游总比(f/tPSA)、组织炎症对IPSS值的影响,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年龄、移行带体积、Qmax、PSA及前列腺组织炎症对IPSS评分影响显著。随着年龄增大和移行带体积的增加,IPSS值变大;随着最大尿流率的减少,IPSS值显著增加(P0.05)。当PSA≥4ng/ml时,IPSS值要显著大于4ng/ml组的IPSS值(P0.05),但是介于4-10ng/ml组和≥10ng/ml组的IPSS评分并无差异(P0.05)。合并前列腺组织炎症患者的IPSS值要显著高于非炎症组(P0.05)。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所有可能影响IPSS评分的因素中,Qmax和前列腺组织炎症与IPSS评分密切相关(p=-0.807,5.736;P0.001)。 结论:前列腺组织炎症和Qmax对下尿路症状的影响最显著。其他的临床因素如患者年龄、移行带体积和PSA值对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影响有限,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并无显著性。 目的:急性尿储留(AUR)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需要急诊处理的情况。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引起AUR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试图探讨BPH患者发生AUR的危险因素,以便在治疗BPH患者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4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年龄、病程、IPSS评分、Qmax、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tPSA、fPSA、游总比及PSAD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48例参与调查的BPH患者中,合并AUR的患者为164例(29.9%),不伴有AUR的患者为384例(70.1%)。两组患者的年龄、IPSS评分、Qmax、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移行区体积、tPSA、fPSA、游总比及PSAD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间的病程和移行区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SS、残余尿量、tPSA及Qmax是AUR发生最相关的因素。 结论:BPH患者的年龄、IPSS评分、Qmax、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移行区体积、tPSA、fPSA及PSAD均可能会增加AUR发生的风险,其中症状严重程度、Qmax、残余尿量及总PSA与AUR具有高度相关性。 目的:分析合并前列腺组织炎症的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探讨炎症与前列腺增生有关LUTS的相关性及其在前列腺增生症病程中可能起的作用。 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间的54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内容包括年龄、病史、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最大尿流率、急性尿潴留和治疗方式。 结果:合并前列腺组织炎症的患者504例(91.97%),该组病史(62.10±45.21月)延长,IPSS/QoL (26.07±7.13/4.7±0.5)评分明显增加、前列腺体积(63.37±40.81cm3)和移行区体积(32.77±25.69cm3)显著增大,最大尿流率(5.75±5.37ml/s)减小,发生急性尿潴留的几率增高,接受外科治疗的比例也较大。但是,年龄和PSA相关值(tPSA、fPSA、f/tPSA、PSAD)无明显差异。 结论:前列腺炎症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非常普遍。炎症存在可能会加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增加急性尿潴留发生及前列腺增生症相关手术的风险。炎症可能是促进前列腺增生症发生及进展一个重要因素。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RP)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为前列腺增生症(BPH)有关LUTS的治疗提供最佳选择。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行TUVRP和PKRP治疗341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术后冲洗及导尿管拔管时间、IPSS、QoL及Qmax。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明显的术中并发症。TUVRP组(193例)手术时间96.60±52.05min及术后冲洗时间2.62±0.99天,均长于PKRP组(148例)的84.96±28.93min和2.32±1.33天(P0.05)。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导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方面,TUVRP组和PKRP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TUVRP组的IPSS、QoL、Qmax分别为8.38±5.86分、1.87±1.46分、17.98±7.33ml/s, PKRP组分别为7.86±5.87分、2.09±2.12分,16.77±9.69ml/s,两组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IPSS分类症状评分中,TUVRP组和PKRP组的储尿期症状评分和排尿期症状评分分别为4.99±3.10、3.44±3.80,5.00±2.96分、2.26±2.98分,两组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TUVRP组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QoL评分和Qmax的改善较PKRP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TUVRP和PKRP的手术效果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都是治疗BPH有关LUTS安全、有效的方法。PKRP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冲洗时间等方面均优于TUVRP组,而在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导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IPSS、QoL、Qmax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KRP似乎较TUVRP的切割效率更高,但在改善LUTS等短期疗效方面,两者并无明显差别。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姬彤宇;武玉东;;前列腺增生术后下尿路症状分析[J];中原医刊;2006年19期
2 江岳方;徐渊;;他达拉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所致下尿路症状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年48期
3 包春玲;王翠凤;;前列腺增生症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年S1期
4 李浩勇;胡波;刘继红;;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11年01期
5 易发现;袁亚光;李虹;石明;沈宏;魏强;杨宇如;;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的前列腺炎症对病人下尿路症状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霍山;邓军洪;杨柳平;周亮;涂肇中;;血清PSA、IPSS评分及前列腺体积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年04期
7 隆电熙;吴莉红;初铭彦;王高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1年09期
8 承征宇;管同郁;杨宁;戚景光;曹敬毅;梁杰;;非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下尿路症状的内镜下诊疗[J];中国内镜杂志;2008年06期
9 罗生军;张唯力;;前列腺增生症治疗方案的参考指标[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年05期
10 万少平,胡礼泉,刘源,田斌群,李世文;成年男性下尿路症状与尿流率和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11 章新琼;叶冬青;;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年07期
12 张俊岩;张兵;甄佳学;田力;杜东升;;坦索罗辛单药治疗BPH 5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年10期
13 李宏;周明;江咏;刘勇;果佳;;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诊治中的应用体会[J];西南军医;2009年02期
14 肖友平;王波;黄从军;;保列治、哈乐联合前列通瘀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5 成泽民;杜义堂;曾东升;曾科;黄超;任瞿军;袁宗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年09期
16 刘孟;邬浦洲;;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07期
17 陈淳;;对BPH或前列腺癌引起下尿路症状患者进行前列腺汽化效果的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18 顾方六,山岗志,王通生,薛兆英;北京城乡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的差异[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年07期
19 郝刚跃,孙小兵,许纯孝,马庆铮;前列腺增生症术后下尿路症状的病因分析[J];山东医药;2001年06期
20 章如光;;阿夫唑嗪联合西地那非治疗下尿路症状和勃起功能障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任;;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薛慈民;;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辩证分析与思考[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昭辉;;陈志强教授关于前列腺增生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拓展[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哲;;正弦调制超声·中频电同步叠加疗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A];2005年全国超声医学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贾金铭;孔令青;;前列腺增生症的现代诊治进展[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陈选英;;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张强;李焱风;秦国政;张春和;;从补肾活血论治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A];新编男科理论与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全国中医男科临床与科研方法高级研修班;2006年云南省中医男科诊疗技术培训班讲义与论文集[C];2006年
8 王秀霞;;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海莲;;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电切术的护理[A];全国第八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范红;张玉兰;赵莲英;;前列腺增生症汽化电切围手术期护理[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乐业;前列腺增生症与下尿路症状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徐世钊;针药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湿热挟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峻;紫花茉莉抗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实验研究及其对Ki67、CD34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张亚群;老年前列腺增生症夜尿病因分类和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李振华;TGF-β_1基因第10密码子多态性和SRD5A2基因V89L多态性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症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李明贞;穴位埋线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董佳晨;癃必消胶囊对前列腺中内皮素及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8 李翠英;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人体前列腺基质细胞TGF-β_1 mRNA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王权胜;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中医证型与症状评分、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白剑;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导致下尿路症状和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耀军;广西防城地区男性下尿路症状和吸烟关系的健康调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梁苏东;广西防城地区1912例男性性激素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高廷新;气化通癃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金敬苗;癃畅颗粒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及对前列腺液中TNF-α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冯武兵;前列腺增生症导致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指标的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肖仑;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输尿管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下尿路症状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崔国祥;套装支架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中远期疗效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8 张国飞;经尿道前列腺球囊扩裂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比较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海彬;三种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比较[D];延边大学;2012年
10 贝忠东;前列腺增生症的电化学治疗[D];青岛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魏平 李广宇 慕欣;前列腺增生症:看准再治[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陈山 肖琼整理;缓解下尿路症状是目标[N];健康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乐羊;前列腺增生症 预防调理为主 药物治疗为辅[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王鑫;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王鑫;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症[N];北京科技报;2008年
6 童兴龙(河北兴龙医药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曾留学美国);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7 董兴刚(上海市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前列腺增生症知识五问[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8 秦宁;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N];云南科技报;2003年
9 高国起;男到中年谨防前列腺增生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10 浙江 王凤珍;中药妙治前列腺增生症[N];民族医药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