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常态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构建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最严重和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5000多起破坏较大的灾害中,有近1000起集中发生在民族地区,严重破坏了民族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所以,研究民族地区常态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对提高民族地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构建防灾减灾服务型政府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业已成为常态,本文提出了民族地区常态灾害这一新的概念,并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常态灾害危害性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针对民族地区地震、雪灾、泥石流滑坡3种常态灾害实施了危害性评估。在梳理了我国防灾减灾的历史演变过程、经验不足和分析了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常态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的4条基本原则:管理体制的协调性和动态性、政策法规的依据性、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从防灾减灾政策法规体系、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体系3大方面构建了民族地区常态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最后以2008年云南楚雄“11·02”特大泥石流灾害为案例,对民族地区防灾减灾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