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
【摘要】:
北京地区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他们较为一致地将农民工刻板为一个来自农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形象不洁,以从事建筑行业出卖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生计,艰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年男性:群体。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属性,而不同属性刻板印象的程度同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等因素无相关关系,不随这些因素变化而改变,而与大学生户籍所在地的行政规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积极刻板印象比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积极刻板印象要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消极刻板印象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强。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主要来自于语言符号偏向,群体传播效果,大学生较低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体固有的刻板印象。大学生越了解农民工,持有的积极刻板印象程度就越深,消极刻板印象程度则越低。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与媒介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在内容和属性上基本一致。消解大学生对农民工的消极刻板印象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生对农民工的接触,减弱媒介从业人员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实现。
通过研究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的内容、属性及特点,有助于了解全体社会成员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进而更好地从心理层面和制度层面共同解决农民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