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

张向阳  
【摘要】: 随着社会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科技的进步,采矿工程已由上部开采逐渐转向深部。深部岩体工程有着“三高”的特征: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深部岩体的特征与浅表部有着很大的差别,表现在:岩体的流变特性更加显著;荷卸时会出现膨胀脆碎、裂隙扩展等物理力学现象——引起原处于高压缩状态的岩体节理或裂隙张开、扩展贯通,从而使开挖扰动区内的岩体力学性质发生明显改变。地下水是诱发地下工程灾害的一个活跃因素,其可从微细观层面上改变岩土介质的矿物组成与结构,使其产生空隙、溶洞及溶蚀裂隙等,增加其孔隙度,影响其渗透率与孔隙压力,进而改变其强度和刚度等宏观力学性质。水是造成其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它比外在力学因素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 本文结合金川有色公司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金川高应力软弱矿岩条件下的岩层控制与贫矿开采”,对金川深部岩石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在金川二矿区深部采集岩石样本,试验测定岩样的物理力学性质。 (2)通过金川超基性岩的膨胀实验,发现其遇水软化,内部产生膨胀应力,产生较大的变形,造成岩石抗压、抗剪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 (3)通过对上部岩石和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常规试验结果对比得出:深部岩石力学性质与上部比较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双扭常位移松弛法对金川矿区岩石进行了亚临界裂纹扩展和断裂韧度测试实验,测得的1gKI-1gV关系呈良好线性关系,但在同一应力水平上,水能加速亚临界裂纹扩展。 (4)引入同时考虑岩石瞬弹、瞬塑、粘弹和粘塑特性的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分级增量循环加卸载方式,进行岩石蠕变试验和水化条件下蠕变实验,以研究岩石的粘弹塑性特性。引进西原蠕变模型并加以改进,提出了一种非线性黏性体本构关系,建立了适应于矿区岩石特性的流变模型。 (5)用RYL-600微机控制岩石剪切流变仪对岩样进行循环加卸载实验,并用超基性岩进行饱和水循环加卸载实验,对其结果进行损伤能量分析;通过对岩石蠕变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损伤分析,发现蠕变加深了岩石损伤,使得围岩的稳定性降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第五届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汉召开[J];人民长江;2008年23期
2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8年7月28-30日 山东威海)第二号通知[J];岩土工程界;2008年02期
3 ;第10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2号通知)[J];岩土力学;2009年02期
4 ;第七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一号征文通知[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5 本刊编辑部;;河海大学召开工程岩石力学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3期
6 任重;盛谦;;通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看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J];才智;2009年29期
7 本刊编辑部;;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一号通知(征文通知)[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8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第3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将在上海召开[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11 ;同济大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中心[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12 ;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在武汉隆重召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13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征文[J];科技导报;2011年02期
14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10月18-2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5 张锡濂;;第五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2年09期
16 ;《岩石力学的理论与实践》即将出版[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年05期
17 杨顾安;高等学校岩石力学教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18 于学馥;岩石力学的数学描述与计算试验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1期
19 樱井春辅;岩石力学理论要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2期
20 傅冰骏;国际岩石力学发展动向[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2 张伯崇;;从美国地调局岩石力学实验室看我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的建设[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孙钧;;前言[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4 黄锦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作者浅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6 ;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第二号通知[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思敬;;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世纪[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内容提要[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9 周维垣;;序言[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前言[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卫锋;分形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徐高巍;岩石力学参数取值研究及数据库系统的完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4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刘垠;岩石力学的未来在中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3 华凌;慢地震动态可通过岩石力学观测[N];科技日报;2013年
4 马占云 陈军海;大陆架一实验室 完成系统升级[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记者 黄俊华 通讯员 乔桥 张远 贾海;武汉岩石力学科研水平誉满神州[N];湖北日报;2000年
6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7 记者 赵晓霞;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当选海归首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岩石力学与工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袁燕;宋建波 获中国岩石力学最高奖[N];贵州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武晓娟;岩石力学与矿井动力灾害防治迫在眉睫[N];中国能源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