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遥感和GIS技术在西藏昌都县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

欧阳华平  
【摘要】: 地质灾害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迫切的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具有传统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当前地质灾害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本文以西藏昌都县为研究区,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了地质灾害信息,并分析了区内地质灾害致灾因子。结合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的模型,进行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分析,探索出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采用了多平台、多传感器的遥感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影像特征分析,建立了研究区崩塌、滑坡、泥石流遥感解译标志,并通过野外调查的修正和完善,提取了地质灾害点136处。 (2)本文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坡度、人类活动、地质灾害规模、分布密度等九大因子进行了危险性区划评价分析,通过AHP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在GIS软件平台上,进行了研究区危险性区划,将其分为四个等级:高危险区(0.42%)、中危险区(3.43%)、低危险区(18.56%)、无危险区(77.59%)。 (3)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总结了一套地质灾害调查和危险性评价分析的方法:数据收集→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灾害信息提取→地质灾害发育因素分析→区域危险性评价分析。 实践应用和研究分析表明,遥感、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模型用于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效果较好,评价结果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可为昌都县防灾减灾服务,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2 叶先进;;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0期
3 赵纯勇,林孝松,黄玲娟;基于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林孝松;基于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年02期
5 化建新;张苏民;黄润秋;彭建兵;;城市环境与地质问题研究现状与发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6 张朝洪;廖根权;徐曙林;;嘉陵江流域北碚段基于GIS平台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3期
7 何源睿;王兴宁;;内昆铁路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5期
8 陈伟;许强;李为乐;;基于GIS的中等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山西建筑;2010年18期
9 孙莹洁;田运涛;王爱军;;基于GIS的泾川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5期
10 杨卫中;陈海洋;;基于GIS的评价因子权重分配法[J];地理空间信息;2006年06期
11 邸有鹏;张显;郭巨;;秦皇岛市地质灾害区划工作中GIS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11期
12 宗学宝;陈春香;张晓嫒;;GIS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7期
13 刘凯,殷坤龙;重庆市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设计[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2年02期
14 杨健;李海波;余波;;GIS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1期
15 李晓兰;;GIS在地质灾害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科学仪器;2010年04期
16 聂树明;周克森;;地震地质灾害对广州市部分城区工程环境的影响分析[J];华南地震;2005年04期
17 任涛;阮俊;郑宝锋;;基于MapObjects的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开发[J];地理空间信息;2010年04期
18 林孝松,赵纯勇;GIS在重庆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灾害学;2003年01期
19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周立新;城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4期
20 Erik Romijn;曹玉清;;估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的一般方法及其在荷兰的应用[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修定;汪兴旺;杜正民;;GIS在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军见;余珍友;;组件式GIS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中的应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3 徐建军;;GIS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概述[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4 王爱军;孙莹洁;田运涛;;基于GIS平台泾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雪峰;何政伟;杨晏立;薛东剑;陈晓杰;;震后平武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危险性评价[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世发;石明生;王俊;杜军;田玲;程晓丹;;秦巴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判据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甘肃省崇信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8 居恢扬;;地质灾害研究的基础理论——环境因素控制论[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9 陈列;王东发;潘劲松;张子涵;韦方强;;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10 武萍;;河南省石人山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对策[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月娥;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牛全福;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同辉;宁波市新农村GIS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春;基于VR/GIS一体化城市微观交通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海民;基于面向对象的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7 李伟;GIS内多绝缘缺陷产生混合局部放电信号的分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杜君;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薛东剑;RS与GIS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华平;遥感和GIS技术在西藏昌都县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2 黄露;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福建;基于GIS的我国海岸带地质灾害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苗雨;基于GIS和Logistic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张夏临;基于GIS的地质信息管理和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曲华;基于GIS的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大寨沟、海子沟流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吕远强;安康—旬阳—蜀河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赵彬;基于GIS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卫青;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评价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高志勇;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文彩云;南宁出台方案防治地质灾害[N];广西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严志亮;面对120万方滑坡的严峻险情[N];金华日报;2005年
3 记者 范宏喜;今年汛期后半程防灾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4 记者 马家龙 冉玉兰;云南再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盛利;四川:抗击地质灾害 科技力量总动员[N];科技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万敏 苏华;省政府督查组来我州督查 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N];凉山日报(汉);2010年
7 记者 魏瑶;全市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N];兰州日报;2010年
8 九三学社中央;亟待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力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抗击山洪地质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N];四川日报;2010年
10 欣闻;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发生“冲击地压”地质灾害[N];徐州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