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作品节律研究
【摘要】:节律是指附着在音节和音节组合中的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等语言特征。汉语节律的构成要素有停连、节奏、重音、声调、语调和基调等。汉语是声调语言,节律特征十分丰富。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项占30分,朗读项测试中,要取得良好的测试成绩,只关注声韵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作品的节律。节律是避免洋腔洋调和土腔土调的关键所在。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采用的朗读项评分标准中,语调偏误、停连不当与不流畅为定性的评分项,且前后评分项有交叉,导致测试员评分操作困难,评分差距很大。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项评分标准与旧版的一样没能走出因理论缺失而导致的困难局面。
我们根据节律理论创制的新的评分标准将语调偏误、停连不当、不流畅、超时细分为七个评分项,分别为:声调偏误、句调偏误、基调偏误、停连不当、节奏不当、重音不当和语速不当。每个评分项分为两档0.5分和1分。这是对现行评分标准的完善,注重了节律的各要素,表述更科学,评分无交叉,扣分跨度均衡,可以将定性评分最大限度的量化,对于提高评分的准确性,减少测试员评分的个体差异效果明显。
对朗读作品节律特征的掌握程度与测试成绩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节律特征掌握的好,则测试成绩高,反之则相反。朗读作品节律教学是普通话教学的薄弱环节,必须注重节律特征的教学,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自身和学生理论水平等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