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SDL基因的分离与功能互补验证
【摘要】:在前期研究中,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拟南芥野生型Columbia(Col-0)诱变处理,筛选获得一个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命名为sdl(short-day-dependent lesion mimic mutant, sdl)。该突变体在长日照下表型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别,而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出植株矮小,叶片和顶端花序有随机分布的病斑。通过图位克隆把SDL基因定位在180Kb范围内的两个BAC质粒上。
本实验采用亚克隆方法进一步分离克隆SDL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将两个BAC质粒酶解成小片段,连入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1,共获得35个片段的阳性克隆。将这35个克隆转化拟南芥sdl突变体,通过抗性筛选均获得一定数量的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经过短日照处理,只有一个片段克隆的全部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同,不产生病斑,而其它的转基因植株和sdl植株均有病斑表型。测序结果显示:在sdl突变体中,该片段内有1个基因发生了点突变,推测可能是该基因突变导致形成模拟病斑。初步将该基因确定为SDL基因。
为了验证SDL基因的功能,通过PCR从野生型中扩增出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并连入双元表达载体pROK2,转化sdl突变体后获得16株转基因苗。短日照处理后,16株转基因苗均没出现病斑表型,证明了是SDL基因突变导致病斑产生。
SDL基因是未报道的新基因,因此,该基因的分离对深入研究模拟病斑形成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
|
|
1 |
陈锦荣;基因克隆[J];微生物学免疫学译刊;1985年02期 |
2 |
陈启军,李德昌;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J];中国兽医学报;1999年01期 |
3 |
涂友斌,王纪;图位基因克隆[J];生物学杂志;1999年03期 |
4 |
;中国克隆出解毒酶基因[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0年03期 |
5 |
;“九五”期间我国人类遗传性疾病基因克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J];中国科技奖励;2001年04期 |
6 |
周莎莎;;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2期 |
7 |
王桂花;孙霞;王致远;赵德明;;小鼠脑14-3-3ζ蛋白的基因克隆及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04期 |
8 |
戴顺志;;1983年基因工程回顾[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4年06期 |
9 |
董龙英;凌俊;;高等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基因结构及其基因表达的调节[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年06期 |
10 |
颜真,韩苇,李芳梅,赵宁,张英起;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
11 |
段聚宝,蔡欣,张宝林,邹民吉,赵春文,吴卫星,王嘉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素的基因克隆及表达[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8年04期 |
12 |
黄明;试论基因工程的哲学特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
13 |
;乔丹基因:基因克隆新策略[J];生物技术通报;1999年03期 |
14 |
沈法富,尹承佾;植物基因克隆的方法和策略[J];大自然探索;1997年01期 |
15 |
郑先武,翟文学,李晓兵,王文君,徐吉臣,刘国振,朱立煌;水稻NBS-LRR类R基因同源序列[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1年01期 |
16 |
黄代青,吕柳新,王平;荔枝R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7 |
谭向红;21世纪初基因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8 |
杨传平,魏志刚,杨文慧;特异性表达基因克隆的策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19 |
夏启中,张明菊;基因克隆常见方法简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20 |
原江锋,杨建雄;蛇毒及其基因克隆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