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外源茉莉酸影响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杨艳丽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变异快且容易发生流行,给病害研究和防治技术研发带来困难。目前就其病原菌及其毒素的致病机理研究较少,缺乏对现有栽培品种抗性诱导相关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以云南省目前主要栽培的米拉、合作88号和滇薯6号等马铃薯品种及来自云南的ZY15、LSX18和XH05-5-4晚疫病菌为试验材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致病作用因子及马铃薯—病原菌互作中外源JA对马铃薯抗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P. infestan 30 d,过滤获得粗毒素,硫酸铵沉淀获得精毒素,进行葡聚糖G-75分离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进行酶活性和生物活性测定、叶片超微结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P. infestans及其毒素都可以毒害马铃薯,其毒素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群体,分子量在20.709kDa-71.763kDa之间,等电点4.32-9.10之间,对寄主有非专化性毒害作用,稀释200倍也能引起毒害症状发生。毒素的毒力由P. infestans生理小种所决定,即小种不同产生的毒素其毒力也不同。马铃薯对毒素的抵抗能力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异,具有高抗晚疫病的地上部分植株或块茎对毒素的抵抗能力高于水平抗性品种和感病品种。(2) P.infestans及其毒素影响马铃薯叶片的光合作用,并破坏马铃薯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导致叶片坏死。 2.系统进行了茉莉酸(JA)对P. infestans抑制作用的测定、JA处理马铃薯植株的抗性评价、抗性相关酶(PAL、CAT和POD)活性测定等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JA存在于马铃薯叶片中,含量大小因品种而异,滇薯6号叶片中JA含量高于合作88号和米拉;外源JA引起马铃薯植株内源JA的改变,但变化幅度随马铃薯品种和外源JA的浓度而异。同时,外源茉莉酸对晚疫病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2)外源JA能够诱导马铃薯对晚疫病菌产生抵抗作用,不同品种、同一品种地上部和块茎对外源JA的浓度反应也不同,滇薯6号地上部经100μmol·L-1 JA处理抗性最好,块茎经200μmol·L-1 JA处理抗性最好;米拉地上部经150μmol·L-1 JA处理抗性最好,块茎是200μmol·L-1 JA处理抗性最好;合作88号地上部和块茎都是经150μmol·L-1 JA处理抗性最好。JA浓度的高低与马铃薯植株的抗性不呈相关性,地上部表现出了抗性的提高,而块茎的抗性未必提高。因此,可以利用不同浓度JA诱导不同品种的抗性。在大田将JA做为诱导剂,在马铃薯的不同生长时期喷施,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3)外源JA能够增强马铃薯叶片中抗性相关酶的活性。马铃薯品种不同,酶活性变化不同,酶活性强度与病害发生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外源JA可以使米拉叶片中PAL活性显著增加,使合作88号和滇薯6号叶片中的POD活性显著增强。推测JA作为信号分子启动了植株防御酶活性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4) P.infestans在侵染马铃薯时将受到寄主不同程度的抵抗,马铃薯品种抗性不同其抵抗的能力不同。供试的3个品种中,滇薯6号具有较好的抵抗晚疫病菌侵染的能力,其气孔数量少,减少了病原菌入侵的几率,从而抑制了入侵能力和入侵速度。合作88号次之,而米拉气孔数量多,有利于病原菌的入侵。外源喷施JA后在马铃薯的细胞超微结构方面未检测到相应抗性结构的形成,但细胞壁明显加厚,叶绿体中出现空洞状结构。 3.2-D PAGE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分离马铃薯叶片的蛋白质,外源JA的使用改变了马铃薯叶片中部分蛋白质的组成,米拉叶片蛋白点遗失3个,新增特异蛋白点5个,上调在2倍以上蛋白点8个,下调在2倍以上蛋白点3个。合作88号叶片出现特异蛋白点1个,上调2倍以上蛋白点13个,下调2倍以下蛋白点8个。滇薯6号未出现特异蛋白点,上调蛋白点10个,下调蛋白点10个,遗失蛋白点10个。进一步对米拉叶片JA诱导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结果表明:(1)特异蛋白点5个中有3个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同源;1个是未命名蛋白;另1个与苏氨酸脱氨酶同源。(2)下调点3个中2个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亚基同源。(3)上调点8个中有3个为假设蛋白,匹配得分分别是47、70、56,均未达到有效得分;1个与钙结合蛋白匹配得分为72;1个与Rubisco小亚基3匹配得分是79;1个与液泡H+-ATPase B亚基匹配得分170,其中有39%氨基酸序列匹配,可能参与Ca2+信号转导过程,进而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逆境胁迫过程。(4)遗失蛋白3个,分别与组氨酸激酶、乙醇脱氢酶和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同源。 总之,外源茉莉酸对马铃薯抗晚疫病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茉莉酸对晚疫病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其次,外源茉莉酸作为信号分子启动了抗性相关酶的合成,如诱导产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苏氨酸脱氨酶和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钙结合蛋白。因此,外源茉莉酸通过抑制病原菌和提高马铃薯自身的生命活力来表现抗病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鍾胜全;叶飞;曹以勤;李林英;徐秀华;;馬鈴薯晚疫病菌在水及土壤中存活期限和状态的初步观察[J];植物保护学报;1964年02期
2 朱文江;康素珍;;青海省利用馬鈴薯抗晚疫病品种問題的商榷[J];植物保护学报;1964年01期
3 黄河;徐大雅;王春平;;有机酸和钙对晚疫病菌的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1980年02期
4 李玉琴,张志铭,田世民,朱杰华;用农药浸泡的马铃薯片培养晚疫病菌[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5 刘浩;何建国;谢成君;赵东;杨勃兴;张宗山;朱玉斌;沈瑞清;;宁夏马铃薯主栽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3期
6 辛翠花;郭江波;;接种晚疫病菌对马铃薯茉莉酸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7 庞万福,王清玉,田金玉,王福庭,孟庆贵;晚疫病水平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探讨[J];中国马铃薯;1997年02期
8 李颖;;欧洲晚疫病防治协作组2008年工作会议简介[J];中国马铃薯;2008年06期
9 李汝刚,伍宁丰,范云六,宋伯符;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1997年04期
10 徐蜜蔓;贾芝琪;徐俊芝;王林忠;孙守如;;晚疫病过敏反应阻断突变体抗氧化酶与相关基因的变化分析[J];河南科学;2014年02期
11 彭昕琴;刁文一;霍妙娟;熊兴华;王祥辉;胡家金;;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1期
12 金光辉;吕文河;;俄罗斯马铃薯资源在黑龙江省的晚疫病田间自然抗性评价[J];作物杂志;2008年01期
13 朱树国;邓宽;丁海兵;;威宁地区早熟马铃薯费乌瑞它晚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0年07期
14 罗文富,杨艳丽,王军,E.Chujoy,宋伯符,王毅,赵庆云;马铃薯群体B品系对晚疫病水平抗性遗传稳定性试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5 K.L.Deahl;R.J.Young;S.L.Sinden;叶飞;;15个馬鈴薯无性繁殖系的甙型生物碱含量与抗晚疫病性的关系的研究[J];农林科学实验;1974年04期
16 李汝刚;马铃薯抗晚疫病遗传工程研究获得重大突破[J];植物保护;1997年05期
17 于耀华;单伟伟;杨煜;刘芳;陈广侠;郭宝太;郭晓;李广存;;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18 杨艳丽,罗文富,EChujoy,王军,何卫,王毅,赵庆云,张修国;马铃薯无性系对晚疫病的抗病性配合力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19 陈庆河,翁启勇,谢世勇,兰成忠,赵健,卢同;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抗性及防治药剂筛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20 温晓涵;张喜春;;引进番茄品种抗晚疫病苗期鉴定及抗性品种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宋伯符;;晚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策略[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2 王仁贵;张志铭;宋伯符;;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鉴定方法研究[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3 尹江;孟兆军;;冀西北高原晚疫病流行趋势及防治对策[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晶;卢翠华;陈伊里;;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金光辉;吕文河;白雅梅;孙秀梅;马光恕;宫占元;王艳宏;台莲梅;;我国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8年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娜仁;赵君;张之为;;马铃薯抗晚疫病机理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罗文富;杨艳丽;王军;E.Chujoy;宋伯符;王毅;赵庆云;;马铃薯群体B品系对晚疫病水平抗性遗传稳定性试验[A];中国植病学会西南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彦凤;白健;赵云龙;张若芳;巩秀峰;刘佳星;吴蕾;;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9 张喜春;范双喜;谷建田;;番茄抗晚疫病生理机制及细胞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池再香;胡秋舲;张普宇;张仕佳;黄天福;刘苙娟;;气象因子影响马铃薯不同品种晚疫病发生规律的初步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芝琪;晚疫病抗性信号传导研究体系的构建和番茄抗病资源的创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徐建飞;马铃薯抗晚疫病主效位点的基因定位和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倪雪梅;晚疫病菌诱导的两个马铃薯泛素连接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杨艳丽;外源茉莉酸影响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春芝;番茄抗晚疫病基因Ph-3的克隆及其效应子的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光辉;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晚疫病防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彦凤;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马丽杰;马铃薯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薯处理防控田间晚疫病试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孙洁平;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毒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冯洪敏;河北省马铃薯早、晚疫病化学防控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范娟;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筛选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7 韩彦卿;马铃薯种质资源对晚疫病菌的抗性评价及致病疫霉SSR引物的开发[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孙琳琳;微生物提取物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及机理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9 张坤;马铃薯NBS类抗晚疫病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孙春莲;类受体激酶基因StLRPK1在本氏烟中的晚疫病抗性功能鉴定及其介导的可能信号途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毛磊;美发现土豆抗晚疫病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记者 王艳红;一桩冤案百余年 而今再找真元凶[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本报记者 陈云芬;争当作物疫病的“克星”[N];云南日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