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从2007年12月起,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长株潭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这三个地区特别是株洲和湘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源消耗大、污染大的产业占了相当重要地位。而“两型社会”的建设正是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为契机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通过配套改革来达到整体创新的目的。于是研究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了这场改革创新的落脚点。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多种,但是生态足迹模型是非常有效且应用广泛,并被普遍认可的方法。生态足迹模型是从生态供给和经济需求两个层面上出发,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供给和需求所达到的一种平衡状况进行系列的综合测度,并将此结果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本文便是采用了这一方法来研究长株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章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改进,根据长株潭地区的实际情况,修正了其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三种评价机制,即生态压力指数ETI(Ecological tension index)、生态占用指数EOI (Ecological occupancy index)、生态经济协调指数EECI (Ecologic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index)进行有效的评估。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共计9年的基础数据,进行了连续的生态足迹计算和生态承载能力的计算,最终获得了生态赤字的连续年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压力、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进行了计算,并对比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还结合相同时间段内的国内其他城市、城市群、省份等区域生态赤字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对长株潭未来几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案。
通过计算得出,近10年来,长株潭地区生态足迹在不断增大,而生态承载能力却基本保持稳定,因此生态赤字不断增加。到2008年底,该地生态足迹达到3327.55×104hm2,生态赤字达2797.07×104hm2,其生态赤字超出生态承载力4.3倍,2008年的生态赤字是2000年的1.7倍,其生态压力指数为6.25,生态占用指数为1.13,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为0.1813。在过去的近10年中,长株潭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ETI处于3.84至6.25之间,生态占用指数EOI浮动值在0.76至1.13之间,生态经济协调指数EECI处于0.19-0.28的范围之内。这些数值都表明长株潭地区目前的生态可持续性相对较差,基本处于不可持续性的范畴,并且生态压力持续增大,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将长株潭地区2000-2008年之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数据与相同时期的其他城市相比较,可以发现在横向对比中,长株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对2009-2015年长株潭地区生态足迹的趋势进行预测,其结果显示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平均生态赤字从2009年的2.3586 hm2/cap将增加到2015年的3.1570 hm2/cap,增量达到0.7984 hm2/cap,其增幅达到34%,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现状,长株潭地区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将会持续恶化。
最后,针对目前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优化方案。从影响生态赤字的社会因子、经济因子、资源因子、环境因子等几个方面出发,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人口、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和建立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政策等措施促使长株潭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