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饵法防治红火蚁的研究
【摘要】: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入侵性害虫。2004年9月首次在我国台湾省发现,12月在广东省发现,后陆续在广西、湖南等地发生,并已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目前红火蚁在我国尚属局部发生,其危险程度尚不完全清楚。红火蚁的防治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美国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但仍未能彻底根治红火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红火蚁,防止其在我国的扩散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自2004年5月至2006年9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用毒饵法防治方法防治红火蚁进行了试验和探索,结果如下:
通过取食选择性试验发现:0.5%硫氟磺酰胺诱饵、自制的7:3诱饵和牛肉干诱饵的诱集效果最好,说明红火蚁对含油脂和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明显喜好,而松节油、鱼虫和33#诱集效果最差,不适合作为诱集材料;诱饵干燥、味香或腥,对红火蚁引诱力强,颗粒适中、均匀、质轻的诱饵,红火蚁喜好搬运。
红火蚁取食的日均变化观察试验发现:红火蚁在8:00-14:00,17:00-19:00两个时间段的取食活动频繁,由于考虑到广西当地高热高湿的气候特征,理想的用药时间应该在17:30-18:30之间,早上和晚间的湿度大,容易加速诱饵的腐败,造成用药效果不佳。
几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诱杀药效试验表明:0.001%氟虫腈和0.01%残杀威的灭蚁效果最快,平均1-2d即可达到100%的死亡率;其次是0.01%苯氧威和0.01%云菊,平均3-4d死亡率达100%;药效最缓的是0.5%硫氟磺酰胺和0.1%氟蚁腙,平均要4-5d死亡率达100%。
0.5%硫氟磺酰胺、0.001%氟虫腈和0.01%苯氧威3种农药为主要成分的配置的毒饵对红火蚁的大田防效试验表明:0.001%氟虫腈毒饵撒施后15d开始发挥药效,30d后蚁巢中无工蚁活动,药后70d调查显示其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为90.9%;0.5%苯氧威毒饵撒施后40d,在蚁巢中仍能监测到工蚁的活动,70d后调查结果表明其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为84.9%;0.5%硫氟磺酰胺毒饵投放后15d药效开始发挥,药后70d调查结果显示,其对红火蚁的校防治效果达94.1%。统计分析结果说明,0.5%硫氟磺酰胺毒饵和0.001%氟虫腈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好于0.5%苯氧威诱饵。0.5%硫氟磺酰胺毒饵和0.001%氟虫腈毒饵可以用于红火蚁的防治,0.5%苯氧威毒饵配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次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