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评价及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一种水稻穗期病害,在世界主要稻作区都有发生。稻曲病病原菌有性态为子囊菌门麦角菌属稻麦角菌Clavicepsoryzae-sativa Has.,无性态为半知菌门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ahashi。稻曲病“菌粉”呈墨绿色或黑色,混入稻谷后影响外观,降低品质。而且稻曲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色毒素C_9H_6O_7及一种类似麦角碱的生物碱,对人、畜、家禽等造成危害,近年来稻曲病的发生有加重的趋势。仅2004年湖南因稻曲病损失稻谷1.37亿kg,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
2006年在衡南县对自然发病的12个品种,进行稻曲病分布型调查,调查的数据经DPS软件中的种群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测定进行空间分布型分析。结果表明稻曲病属聚集分布型。比较多种调查方法的调查结果,认为五点取样方法最好。
将3个主要发病组分,即病穗率、平均每穗病粒数、平均每千粒含病粒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平均每穗病粒数为主要组分,用此组分对101个品种用类平均聚类法进行聚类,在阈值取0.400时,将这101个水稻品种分成6类,其品种的田间抗性级别对应划分为6级,即0级:平均每穗病粒数为0.000~0.111;1级:平均每穗病粒数0.112~0.400;3级:平均每穗病粒数0.401~0.610;5级:平均每穗病粒数0.611~1.010;7级:平均每穗病粒数1.011~1.760;9级:平均每穗病粒数≧1.761。根据此分级标准,将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划分为6个类型:0为高抗品种(HR);1级为抗性品种(R);3级为中抗品种(MR);5级为中感品种(MS);7级为感病品种(S);9级为高感品种(HS)。
对15个品种每穗病粒数与千粒重、产量损失率、空秕率分别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病粒数与千粒重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产量损失率、空秕率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07年对湖南33个县(市、区)进行了稻曲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稻曲病在湖南省发生比较普遍,无论是杂交稻还是常规稻,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湖南主栽水稻品种普遍表现抗病性不强,且各品种(组合)之间田间抗性差别不显著。田间表现为较抗的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母本分别来自于准S、川香28A(29A)、湘8A、珍汕97A。不同产稻区大致的发病严重度趋势是丘陵>山区>平川。
对12个不同抗、感病品种在抽穗前7~10d,用注射接种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自接种后1d,3d,5d,7d,测定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这3种酶活性在接种后迅速提高,变化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的则在接种后酶缓慢增加,变化幅度不大。
稻曲病菌因生长缓慢,病谷粒所带杂菌较多,常伴生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因而在室内分离、培养与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分离成功率很低。经笔者实验比较,发现采用稻曲球不同层次组织块分离法是比较理想地得到菌株的方法。胁本哲氏培养基是目前比较适宜稻曲病菌生长的培养基。
选用10个随机引物,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来自于湖南24个县(区)的53个稻曲病菌株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78的水平上,将供试的53个菌株划分为5个谱系,即Ⅰ、Ⅱ、Ⅲ、Ⅳ、Ⅴ。这5个谱系所含菌株数分别为42个、7个、2个、1个和1个,分别占总株数的79%、13%、4%、2%和2%,其谱系Ⅰ为优势谱系。由此说明湖南稻曲病菌遗传群体有分化,但分化不明显;来自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的同一品种的菌株大多数聚集在同一类。难以划分出明显的地理宗谱,据此初步认为稻曲病菌是一种遗传比较稳定的病原菌。
经2007年在株洲攸县城关镇和花垣县吉卫农场进行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外资企业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应得24%悬浮剂、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好力克430克/升S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30%苯醚甲·丙环唑EC(爱苗)平均防效均在80%以上。而国内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15.5%井岗霉素·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300克/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田间防治效果也达到75%以上。
|
|
|
|
1 |
潘雅姣,陈红漫,周永力;稻曲病菌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4期 |
2 |
高峻;稻曲病菌的毒性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1983年10期 |
3 |
王永强;樊荣辉;刘兵;李绍慧;郑大伟;张敬泽;胡东维;;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rDNA-IGS的初步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0年02期 |
4 |
杨林;;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J];耕作与栽培;1992年01期 |
5 |
王疏,白元俊,刘晓舟,朱茂山,郭晓波,姜克平;稻曲病接种菌源及接种方法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
6 |
潘雅姣;樊金娟;付彬英;王洁;徐建龙;陈红漫;黎志康;周永力;;采用AFLP技术分析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Ⅰ:同一块稻田中稻曲病菌的遗传结构[J];植物病理学报;2006年04期 |
7 |
王永强;樊荣辉;刘兵;张敬泽;胡东维;;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rDNA-ITS的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9年05期 |
8 |
王广炳;张本山;张利华;;稻曲病的识别及防治技术[J];科学种养;2009年02期 |
9 |
王茂才;;稻曲病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J];江西植保;1985年03期 |
10 |
程明渊,刘洪涛,阎万元,孙永吉,胡莹,韩润亭;人工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产生因素初探[J];吉林农业科学;1996年02期 |
11 |
王疏,白元俊,刘晓舟,褚茗莉,朱茂山,石守荣,张海楼;稻曲病菌白化菌株研究初报[J];辽宁农业科学;1996年06期 |
12 |
王疏,白元俊,周永力,姚健民,白金铠;稻曲病菌的病原学[J];植物病理学报;1998年01期 |
13 |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的一个转主寄主[J];北方水稻;1986年06期 |
14 |
王疏;杜毅;褚茗莉;白元俊;邵雪;鲁守平;;稻曲病菌孢子形成的培养技术及人工接种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
15 |
潘勋;;稻曲病病源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1993年01期 |
16 |
滕新民;李学良;;稻曲病[J];农业科技通讯;1982年08期 |
17 |
杜毅;褚茗莉;王疏;徐慧民;白元俊;邵雪;;稻曲病发生规律与栽培防治研究初报[J];辽宁农业科学;1990年06期 |
18 |
廉洪喜;;稻曲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10期 |
19 |
于华光;;稻曲病饲料中毒及预防[J];饲料研究;1985年07期 |
20 |
严位中;王永华;钱均端;;稻曲病菌核的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