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摘要】:为探明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南方双季稻区多熟复种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与活度及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04~2007年开展了不同复种制下秸秆周年还田的效应研究、早稻田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晚稻的效应研究、秸秆快腐剂对秸秆腐解的效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秸秆还田使水稻叶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增加,产量明显提高;但秸秆还田对早、晚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一致。秸秆还田明显提高土壤全N含量、有效P和速效K含量,两季秸秆还田(冬作秸秆+早稻秸秆)较一季秸秆还田(早稻秸秆)效果好,但秸秆还田使碱解氮含量降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表现为真菌数量减少,细菌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在早、晚稻间表现不一致。秸秆还田使土壤蛋白酶、脲酶与纤维素酶活性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
2.1/3和2/3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效果优于全部秸秆还田处理;土壤主要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因秸秆还田而提高,但不随还田量增大而增大;2/3秸秆和全部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改善意义最大。综合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与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采用2/3秸秆还田量最为适宜。
3.土壤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与土壤性状具有明显影响,少免耕处理有效穗数减少,但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增大,产量明显提高;免耕条件下水稻前期叶面积扩展较快,后期未出现早衰现象;翻耕使土壤氨化强度降低,而土壤酶活性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晚稻生育前期与后期土壤微生物活度因土壤耕作而提高,而中期略有降低;少免耕能够提高嫌气性细菌的数量,翻耕能够促进好气性微生物的繁殖。
4.土壤耕作方式明显影响秸秆还田的效应,在秸秆还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上,少耕条件下宜实行1/3秸秆还田,免耕与翻耕条件下宜实行全部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在不同耕作方式下也表现不同。
5.不同作物秸秆的还田效应有明显差异。绿肥(紫云英)还田处理下水稻单穴最高茎蘖数、成穗数与产量均高于油菜秸秆还田;两种秸秆对增加早稻干物质积累的作用机制具有明显差异,绿肥主要是增加孕穗前的物质积累,而油菜秸秆主要是增加齐穗后的物质积累。两种秸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主要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也具有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绿肥还田效果好于油菜秸秆还田。
6.秸秆快腐剂处理还田秸秆使晚稻叶面积、有效穗和穗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秸秆快腐剂明显影响土壤化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全N和速效K含量提高,真菌减少,细菌增多,腐解菌处理放线菌数量增加而腐秆灵处理减少。两种秸秆快腐剂比较,腐解菌在提高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活度与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分蘖发生、叶面积扩展与物质积累及产量提高等方面均优于腐秆灵。
|
|
|
|
1 |
薛坚,李凤超,李增嘉,韩兴国,于洪欣,张宁;耙秸还田的研究——Ⅱ、耙秸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和配套机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2 |
乔西铭;磁化犁和磁铧犁[J];广东农机;1996年01期 |
3 |
刘世平,陆建飞,庄恒扬,沈新平;土壤轮耕──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J];土壤;1998年01期 |
4 |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
5 |
丁启朔;丁为民;孟为国;韩英;;耕作力学研究中的土壤结构表现与评价[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08期 |
6 |
王立春;马虹;郑金玉;;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J];玉米科学;2008年04期 |
7 |
刘玉龙,吕钊钦,赵岭;新型土壤耕作参数测量系统研制[J];农业装备技术;2005年02期 |
8 |
罗奥;崔红秋;杨富江;祁倩倩;鲁巍;姜玉美;张玉先;;不同耕法的土壤理化及农艺学效应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9 |
江渊,纪宝华,陈恩风;几年来我国土壤耕作研究的基本情况与动态[J];土壤通报;1965年04期 |
10 |
霍云鹏;;黑龙江省几种主要土壤的粘着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
11 |
迟仁立;左淑珍;;耕层构造史初探——虚实并存耕层是古农业“精耕”的继承和发展[J];农业考古;1988年02期 |
12 |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王亚雷;;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
13 |
田积瑩;土地深翻问题[J];土壤;1958年01期 |
14 |
黄泽在;;对河套灌区土壤耕作和肥料方面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1978年05期 |
15 |
赵诚斋,赵渭生;水稻土的水理性质与土壤耕作的关系[J];土壤学报;1983年02期 |
16 |
李社潮;GBZ-5型畦田联合耕播机通过科研鉴定[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86年04期 |
17 |
邱俊庆;原苏联部分最新土壤耕作联合机组[J];农机化研究;1995年01期 |
18 |
郭志鸿;葡萄的后期管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5期 |
19 |
李军;;大豆高产与良好的土壤耕作[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
20 |
刘世平;陈后庆;聂新涛;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