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病毒外壳蛋白和传毒相关蛋白基因介导的病毒抗性研究
【摘要】:
双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严重危害多种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B型烟粉虱的入侵和扩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在我国番茄产区不断蔓延传播且逐年加重,在部分地区大面积爆发,危害严重,难以防治,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近年发展起来的RNA沉默(RNA silencing)技术可能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研究以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Y10外壳蛋白2个不同氨基酸同源性150bp左右短片段和3个不同长度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构建dsRNA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和番茄,以求获得抗性强、抗性范围广的抗病转基因植株,并试图找出能诱导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的最佳片段;同时,以B型烟粉虱传毒相关蛋白GroEL基因片段构建dsRNA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和番茄,探索利用RNAi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可能性。本论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构建双价基因,从病毒侵染和介体传毒两条途径切断双生病毒的侵染和流行,建立双生病毒分子调控技术体系打下基础。研究的结果和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的CP基因片段构建dsRNA转化本氏烟和番茄及其抗病性研究
1.1不同氨基酸同源性CP基因片段dsRNA介导的抗病性研究
对大部分TYLCV的CP基因序列与TYLCCNV的CP的基因序列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别选取同源性为94.94%的159bp的CP片段和81.32%的158bp的CP片段,成功构建含CP片段的dsRNA植物表达载体pBIN19-2HCP和pBIN19-2LCP,以本氏烟和番茄Moneymaker为转基因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基因转入烟草和番茄中,得到含2HCP的转基因烟草56株、转基因番茄59株;得到含2LCP的转基因烟草43株、转基因番茄61株。通过对TO代扩繁株攻毒实验后表型观察和PCR检测发现,来自同一母株的TO代扩繁株抗性完全一致,转低同源CP片段dsRNA的转基因本氏烟TO代植株抗病型的比率为47.1%,而转高同源CP片段dsRNA的转基因本氏烟TO代植株抗病型的比率为72.7%。
1.2不同长度CP基因片段dsRNA介导的抗病性研究
分别选取长度约为150bp、300bp和450bp的CP片段,成功构建CP片段dsRNA植物表达载体pBIN19-2CP159(即pBIN19-2HCP)、pBIN19-2CP302和pBIN19-2CP457,以本氏烟和番茄Moneymaker为转基因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基因转入烟草和番茄中,分别得到含2CP159、2CP302和2CP457转基因烟草56株、57株和38株,转基因番茄植株59株、77株和54株。通过对T0代扩繁株攻毒实验后表型观察和PCR检测发现,来自同一母株的T0代扩繁株抗性完全一致;但转3个不同长度CP片段dsRNA的转基因本氏烟T0代植株抗病性存在差异,分别为72.7%、80.7%和89.6%。我们从转pBIN19-2CP159 T0代转基因烟草抗病植株中随机选取4株繁殖,进行T1代抗病性分析,结果发现T1代植株抗病株比率分别为12.5%、22.5%、10.0%和17.5%。
2、利用B型烟粉虱GroEL基因片段构建dsRNA转化本氏烟和番茄干扰烟粉虱传毒的研究
随机选取长度约为300和500bp的GroEL基因片段,成功构建GroEL基因片段dsRNA植物表达载体pBIN19-2G502和pBIN19-26306。以本氏烟和番茄Moneymaker为转基因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策略将基因转入并整合到烟草和番茄中,分别得到转基因烟草73株和46株,转基因番茄91株和66株;农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和烟粉虱传毒的接种方法对T0代扩繁株攻毒实验,表型观察和PCR检测结果表明,来自同一母株的T0代扩繁株抗性完全一致,转2个不同长度GroEL基因片段dsRNA的转基因本氏烟T0代中没有发现抗病型植株,两种不同接种方法所得的耐病型比率有一定差别,前一种接种方法得到的耐病型比率分别为56.6%和57.0%,而后一种接种方法得到的耐病型比率则分别为69.9%和65.0%。将带毒并在TO代转基因烟草扩繁株取食2天后的烟粉虱取食非转基因植株,通过PCR检查发现,转含26502和26306的转基因植株对烟粉虱的传毒能力干扰率分别为22.0%和16.0%。
3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TYLCCNV CP基因dsRNA的抗病性初步分析
为了初步确定TYLCCNV CP基因dsRNA能否诱导病毒抗性,减少基因操作的盲目性,我们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N19-GFP和pBIN19-CP-GFP,瞬时表达本氏烟,均可见GFP荧光。预先渗入pBIN19- 2CP457植物表达载体,然后再瞬时表达pBIN19-GFP和pBIN19-CP-GFP,前者GFP正常表达,而后者GFP荧光不可见;或渗入实验后16天用TYLCCNV Y10农杆菌侵染性克隆进行再接种,处理植株均表现为免疫。
|
|
|
|
1 |
周雪平,李德葆;卫星病毒和卫星RNA的分子结构及遗传工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93年06期 |
2 |
杨兴洪,吴晓东,张连忠,冷强;花叶病毒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年02期 |
3 |
李利君,周仲驹,谢联辉;甘蔗花叶病毒3’末端基因的克隆及外壳蛋白序列分析比较[J];中国病毒学;2001年01期 |
4 |
陈梅;邱德文;刘峥;杨秀芬;曹克强;;植物激活蛋白对烟草花叶病毒RNA复制及外壳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6年01期 |
5 |
窦敏;张国广;于广福;张红心;沈明山;陈亮;;含口蹄疫病毒IRES RNA病毒样颗粒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年09期 |
6 |
吴艳兵;谢荔岩;谢联辉;林奇英;;毛头鬼伞多糖CCP60a对TMV外壳蛋白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
7 |
马铮,李巧丽,宋任涛,许政暟;外壳蛋白羧端序列缺失对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性的影响[J];病毒学报;2005年04期 |
8 |
张永江;李明福;相宁;李桂芬;;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北京分离物的鉴定及其基因组3′端特性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6年01期 |
9 |
兰玉菲;刘金亮;高瑞;王红艳;朱天生;竺晓平;李向东;;烟草脉带花叶病毒c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J];植物病理学报;2007年05期 |
10 |
李晶晶;邓召花;曾静;张金方;张飞云;;侵染万寿菊的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6期 |
11 |
洪益国,裴美云,王小凤,田波,刘力,陈声祥;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外壳蛋白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和N末端[J];科学通报;1990年16期 |
12 |
叶荣,于善谦,韦石泉;用单克隆抗体作芜菁花叶病毒不同分离物外壳蛋白抗原结构的比较研究[J];病毒学报;1996年01期 |
13 |
夏光敏,陈惠民,郭光沁,成卓敏,吴茂森;微弹射击将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小麦获可育植株[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4 |
孙世琪;刘湘涛;郭慧琛;尹双辉;刘在新;马军武;谢庆阁;;猪水疱病病毒外壳蛋白的二级结构和抗原表位预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年05期 |
15 |
马铮;李巧丽;;缺失外壳蛋白羧端155-158序列对TMV侵染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
16 |
王璋瑜;;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展示曙光[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03期 |
17 |
王钧,俞德超,柳念祖;从带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因组启动子的负链RNA产生正链RNA[J];病毒学报;1996年03期 |
18 |
曹云鹤;原雪峰;王晓星;郭立华;蔡祝南;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甜菜黑色焦枯病毒外壳蛋白与病毒致病性的关系[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年02期 |
19 |
李向阳;陈卓;杨松;宋宝安;;分子靶标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10年04期 |
20 |
朱慧慧,巫爱珍,王鸣岐,孙玉昆;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HRVsh)外壳蛋白免疫多肽的研究[J];病毒学报;198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