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高度密集,城区面积越来越大,导致了下垫面性质改变,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中消耗大量能源,释放出有害气体和粉尘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如此种种变化改变了原有区域的气候状况,在城市区域形成了特有的小气候特征——城市热岛效应。本文利用长沙市有关气象资料等数据,对长沙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分布规律、热岛效应的危害以及城市绿地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科学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研究的结果归纳如下。
1.长沙城区内部结构特征是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老城区街道走向、几何形状及建筑物的密度大,新建城区的设计也不尽合理,建筑物过高也过密,使城区风速小,热量不易扩散,导致局部气温过高。下垫面多为水泥、混凝土等硬质铺砌,反射率低,热容量大,白天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城市下垫面比郊区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另外,参差不齐的建筑物使城市建筑墙壁与墙壁、墙壁与地面之间长波辐射进行多次反射与吸收,这些为长沙热岛形成奠定了能量基础。日落后,城市与郊区气温下降的速率不同,是夜晚城市热岛形成的直接原因。
2.城区人为热的释放对热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区工厂、企业、机动车辆、空调运转和居民烹饪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由此释放的人为热量是郊区的3-6倍。人为热的排放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城市的热量,为热岛形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人为热排放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粉尘和各种污染气体,形成了覆盖在城市上空的“尘罩”与“气罩”,加重了城市热岛的强度。
3.一定的气候条件也是长沙城区形成热岛的外部因素。本研究表明,发生城市热岛的天气条件具有相似性,即大多数热岛出现在晴朗、云量少、无风(或微风)、大气温度层结稳定的天气条件下。
4.长沙城区热岛水平分布基本上与城市建城区轮廓一致,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已有向外扩展的趋势。白天,城区热岛分布构成以中心城区为主,面积大,分布集中,但又出现城区有多个中心热岛分布的特征,夜间城市热岛范围较小,强度较强,以工业区和人口密度的居民区以及水体效应(大的湖泊)为主构成热岛零星分布。长沙城区热岛的垂直分布,城区对最高气温的影响高度约在50m以下,对最低气温的影响其高度超过70m。
5.近20年来,长沙市热岛强度逐年增大,2008年热岛年平均强度为1.46℃。热岛强度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长沙市热岛日变化有2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其变化特征表现出日变化明显,白天强度较弱,夜间热岛强度在深夜或日出前达到了最大值,这种变化过程多出现在秋冬季天气晴稳的条件下;另一类型是日变化特征可以明显地看出热岛强度日变化周期,有时也有明显的峰期出现,但总体变化平稳,变化幅度小,且最大热岛强度出现时间变化较大。这类热岛大都出现在多云、有风以及降水多的湿润天气。
6.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长沙城区年平均气温从本世纪初的17.2℃,猛增到2008年的18.1℃。最近几年来,夏季极端高温达到39.8℃~40.6℃,一年内,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的天数由85天,气温出现高于35℃的炎热日数有56天,热岛效应造成持续的高温和频繁的热浪冲击,已严重地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和健康。城区热岛效应有利形成城区和郊区的辐合环流,促成了郊区的大气中污染物流向城区,另外,若出现静风或者逆温层存在,污染物不易扩散,被抑制在低空逆温层内,增大了近地面层污染物的浓度,使城区经常遭受各种高浓度污染源的封闭性污染。热岛效应改变了一些植物的习性。长沙城区的一些植物发芽、开花、长叶出现的时间比郊区同种植物药提前3-5天,落叶时间要延迟5-7天。
7.夏天热岛效应带来了酷热,增大了制冷能源的消耗,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增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又直接加速全球气候变暖,气温进一步上升,反过来加重热岛效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8.在炎热的季节,城区内的城市森林较无林的城区地带,舒适天数增加了31.18%,较舒适天数增加38.57%,而稍不舒适天数减少了7.38%,稍闷热天数减少18.24%,闷热天气减少53.71%。城市森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是巨大的。
9.不同类型的绿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效果不一样,降温效果和增湿效应表现出乔木林乔灌林灌丛草地。乔木林、乔灌林、灌丛和草地的温度变化指数分别为7.32、6.59、5.33和4.10,湿度变化指数依次是16.87、13.23、9.42、7.61。绿地面积、形状不同,林分的郁闭度和树种不同,它们削减热岛效应的效果不一样。
10.随着天气的不同,城市绿地系统降温的效果不一样,降温的效果晴天阴天雨天。绿地系统降温的日变化(白天)规律是,降温作用最大的时段是日出以后不久,上午降温作用逐渐下降,到午后14:00时左右,降温作用最小,下午到日落前,降温作用又逐渐回升。
|
|
|
|
1 |
邓莲堂,束炯,李朝颐;上海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3期 |
2 |
孙奕敏,边海;天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综合性研究[J];气象学报;1988年03期 |
3 |
刘玲;吴坤悌;黄光瑞;陈庭甫;张庆国;;合肥城市发展对热岛强度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S1期 |
4 |
李兴荣;胡非;舒文军;;近15年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演变[J];气象;2006年08期 |
5 |
黄雅丽;邓斌;李彪;;基于自动观测气象站的合肥市城市热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
6 |
周淑贞,郑景春;上海城市太阳辐射与热岛强度[J];地理学报;1991年02期 |
7 |
石春娥,王兴荣,吴必文,何彬芳,吴息,陈万隆;合肥市夏季热岛特征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8 |
李彪;邓斌;黄雅丽;严平;魏春璇;陈健;;合肥市景观结构对城市热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
9 |
刘永裕;刘梅;唐国敏;覃靖;;柳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
10 |
张景哲;刘继韩;周一星;王永昌;;北京市的城市热岛特征[J];气象科技;1982年03期 |
11 |
钱妙芬
,石风云;成都市城市热岛特征初探[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12 |
赵大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夜间城市热岛的数值模拟[J];气象与环境学报;1992年01期 |
13 |
蒋世章;余明;季青;;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08年12期 |
14 |
李念平;乐地;肖书博;李灿;周慧;;长沙市高层建筑群区域环境测试与分析[J];科技导报;2008年24期 |
15 |
杨沈斌;赵小艳;申双和;海玉龙;方永侠;;基于Landsat TM/ETM+数据的北京城市热岛季节特征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
16 |
孙旭东,孙孟伦,李兆元;西安市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数值模拟[J];地理研究;1994年02期 |
17 |
孙旭东,孙孟伦,李兆元;西安市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数值模拟[J];地理研究;1994年02期 |
18 |
刘加平;林宪德;刘艳峰;孙振义;;西安冬季城市热岛调查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年08期 |
19 |
戎春波;朱莲芳;朱焱;彭珍;刘红年;张宁;;城市热岛影响因子的数值模拟与统计分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年06期 |
20 |
甘霖;;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城市热岛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92~2008)[J];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