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常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被绝大多数的国家政府所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最重要、最基本的莫过于土地资源。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如何促进人口、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借鉴国际上当前最流行使用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一“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3-2007年常德市及其所辖九个区县市的生态足迹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从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和时空维分析了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土地可持续结构,结果表明常德市2003-2007年期间生态足迹呈增长的趋势,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0516 hm2,到2007年达到2.5279 hm2,增长了0.4763hm2,年均增长率为5%。而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基本呈水平发展,波动不大。2003年的生态赤字为1.4243 hm2,2007年生态赤字为1.8780hm2,生态赤字绝对值增大了0.4537hm2,生态赤字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处于绝对生态压力之中。为进一步反映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本文计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弹性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及生态足迹发展能力等指标。最后,通过对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针对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耕地保护、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产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整行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正确引导消费趋向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以缓解常德市土地生态压力,促进常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
|
|
|
1 |
刘卫东;上海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城市问题;1997年04期 |
2 |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02期 |
3 |
但承龙,厉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J];国土经济;2002年03期 |
4 |
龙花楼;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3期 |
5 |
;全省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会议要求 加大土地执法监察 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10期 |
6 |
陶青山;李江风;王建龙;;土地可持续利用预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
7 |
张小虎;付鲲鹏;田庆昌;雷国平;袁磊;;灰关联分析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10期 |
8 |
马兆生,王迎川,傅顺;论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成都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05期 |
9 |
陶静;;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0 |
周国富;;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贵州沿河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1 |
潘安兴;张文秀;;四川省生态足迹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11期 |
12 |
宁婷;张蓬涛;崔海宁;;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9年06期 |
13 |
陈争光;刘小鹏;;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4 |
杨波;杨亚军;;土地可持续利用机制研究综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15 |
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6 |
李霄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
17 |
梁海华;胡衡生;;左江壮族文化保护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8 |
刘晓玲;宋戈;;行政区划调整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定量分析与评价——以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撤市设区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08年12期 |
19 |
马传栋;干旱半干旱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条件[J];开发研究;1995年06期 |
20 |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