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王晓明  
【摘要】: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又名拟大花忍冬、大银花等,是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小灌木植物,其花蕾绿原酸含量在全国各种药用忍冬植物中最高,是湖南、重庆、贵州等地药用忍冬植物生产的主栽品种。虽然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良种缺乏,品种混杂,干花产量和药用活性成份绿原酸含量低,繁殖技术落后,育苗周期长,繁殖系数小等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银翠蕾’和‘白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和组织培养,系统地分析了新品种组织培养增殖分化及生根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内源多胺的变化规律和调控作用,旨有效地从分子水平鉴别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建立新品种高效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促进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研究了退火温度、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及模板DNA、引物、dNTPs、Mg2+浓度等6种因素对ISSR—PCR扩增的影响,建立了灰毡毛忍冬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以该10条引物对3个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和其它19个药用忍冬植物品种基因组DNA扩增,共扩增出10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8.9%,说明药用忍冬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并利用该体系构建3个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和其它19个药用忍冬植物品种DNA指纹图谱,可从分子水平将3个新品种与现在药用忍冬植物品种进行鉴别;利用UPGMA和主成分分析,将22个供试药用忍冬植物品种划分为忍冬种群和灰毡毛忍冬种群2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北方种群与南方种群。研究发现,不同药用忍冬植物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存在相关性。 (2)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银翠蕾和白云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双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了外植体选择、灭菌处理、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及其配比、D-生物素浓度、活性炭浓度、培养温度、移栽基质、移栽容器、组培生根苗消毒处理、降低生产成本措施等系列试验,建立了组织培养的无菌体系,获得了适宜的初代培养基:金翠蕾和银翠蕾为MS+6-BA1.0mg·L-1+NAA0.1mg·L-1,白云则为MS+6-BA1.0mg·L-1+IBA0.1mg·L-’;筛选出适宜的继代培养基:金翠蕾为改良MS+6-BA0.5mg·L1+NAA0.1mg·L-1+D-生物素1.0mg·L-1,银翠蕾为改良MS+6-BA0.5mg·L-1+NAA0.05+D-生物素1.0mg·L-1,白云则为改良MS+6-BA1.0mg·L1+IBA0.1mg-L-1+D-生物素0.5mg·L-1,平均增殖系数4.65;研究发现适当低温有利于诱导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生根,找到了其组培苗生根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0℃;筛选出3个品种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3.0mg-L-1+AC210mg·L-1,平均生根率97.4%。同时以金翠蕾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筛选出了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B5+6-BA1.0mg·L-1+2,4-D0.5mg·L-1,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6.7%;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B5+KT0.2mg·L1+NAA1.0mg·L-1,不定芽诱导率为73,4%。研究出组培苗“塑料杯单株一步移栽”技术,适宜移栽基质为黄心土+糠壳灰+细砂(1:2:2),平均移栽达成活率达95%以上。用凉开水替代蒸馏水,白砂糖代替蔗糖配制培养基,可显著降低了组培苗生产成本,提高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工厂化育苗的生产效益。 (3)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的扦插基质、扦插时期、植物生长调节剂、ABT6浓度及浸泡时间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扦插基质以泥炭土+珍珠岩(体积比1:3)为宜,适宜的扦插时期是5月和9月,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300mg·L-1的ABT6浸泡插穗120min,扦插成活率达95%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生产成本。 (4)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以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组培苗增殖分化、生根及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过程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了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IBA浓度对生根培养组培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继代增殖分化主要受内源ZR、ABA和GA3调控,较高浓度的ZR、GA3和较低ABA有利于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继代增殖分化,适当高浓度的IAA对丛芽增殖分化和生长也有利,但作用不明显,而较高IPA含量有利于灰毡毛忍冬外植体启动培养,但与增殖分化关系不密切。内源激素平衡关系中是GA3/ZR值主导组培苗增殖分化,较高的GA3/ZR值有利于启动组培苗增殖分化和生长,而增殖分化盛期则需要较低的GA3/ZR值, GA3/ABA值也表现了类似效应。②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内源激素对不定根形成的作用不同。较高浓度内源IAA、ABA和较低浓度的内源GA3、IPA、ZR有利于根原基的分化形成,促进了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而较高浓度的内源IAA、GA3、ZR、IPA和较低浓度的内源ABA有利于根原基的生长发育。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也协同参与灰毡毛忍冬组培苗根原基分化形成及生长发育。较低的(ZR+IPA)/IAA值和较高的IAA/ABA、ABA/GA3值有利于根原基的分化形成,较高(ZR+IPA)/IAA值和较低ABA/GA3值有助于根原基生长发育。③不同的内源激素在灰毡毛忍冬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低浓度的内源GA3、IAA、ZR、ABA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而高浓度的内源GA3、IAA、ZR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不定芽诱导主要受内源IAA和ABA调控,低水平的内源IAA、ABA、ZR、GA3含量有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不定芽。 (5)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多胺变化的研究。以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组培苗增殖分化、生根过程的内源多胺含量变化,研究了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IBA浓度对生根培养组培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的内源多胺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增殖分化过程中有不同效应。组培苗增殖分化主要与Spd、Put含量和Put/Spm值关系密切,与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关系不大;高水平的Spd、Put含量和Put/Spm值有利于组培苗增殖分化的启动,而增殖分化盛期则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Put、Spd含量和Put/Spm值。②Put、Spd、Spm及其平衡关系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各异。高水平的Put、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有利于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而低水平的Put、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则促进根原基的生长发育。低水平的Spd含量和Put/Spm值,既可有利于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又可促进根原基生长发育。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灿;林位夫;;油棕新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李延龙;张明;曹秀敏;胡青坡;乔宝健;;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金叶女贞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2期
3 王晓明;谢碧霞;李俊彬;曾慧杰;李永欣;;金银花I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丁灿;郎南军;林位夫;;中国油棕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1期
5 盛良明;王化坤;徐春明;章镇;;白沙枇杷优良株系苏白1号的ISSR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6 黄文霞;何觉民;朱宏波;;蓖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7 林玲;汤浩茹;刘燕;候艳霞;;观赏桃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2期
8 邱利娜;廖明安;李明章;王丽华;郑晓琴;;正交设计对‘红阳’猕猴桃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16期
9 周喜军;张冬梅;罗玉兰;苏金乐;李建祥;;冬青属植物的ISSR标记分析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张淑红;陈超;杜宏薇;范永山;;红掌组培变异株的特异DNA片段分析[J];北方园艺;2010年08期
11 严华;张冬梅;罗玉兰;鲁琳;;38种国兰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4期
12 马朝芝,傅廷栋,Stine Tuevesson,Bo Gertsson;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和瑞典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11期
13 戴凌燕,周弘春,黄勇平;中国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动的ISSR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4 周国岭,刘平武,杨光圣,傅廷栋;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1期
15 王晓明,罗金塔,宋庆安,马社军,易霭琴,聂启英;金银花(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的选育[J];湖南林业科技;2004年06期
16 许广平;仲霞铭;丁亚平;刘培庭;汤建华;许璞;;黄海南部小黄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J];海洋科学;2005年11期
17 范彦;曾兵;张新全;马啸;;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草业学报;2006年05期
18 高立杰;侯建华;高宝嘉;安哲;;松毛虫DNA的提取及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06期
19 李钧敏;林俊;;青花菜品种的ISSR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0 杨宝山;曹兰娟;李俊;李义仁;王卓;秦利;;不同地域银杏大蚕蛾的遗传多样性[J];昆虫知识;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喜军;张冬梅;;36种冬青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A];第二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郑佩培;;崇明白山羊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马琴;曹瑞;陈安平;;中药肉苁蓉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A];第六届肉苁蓉暨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关萍;李牡丹;张玉晶;;粗毛淫羊藿居群间ISSR分析[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林;成海钟;周玉珍;娄晓鸣;吕文涛;张文婧;;62个朱顶红品种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球根花卉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6 潘连德;马召腾;;中国境内松江鲈鱼四群体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黄文霞;何仪;何觉民;莫俊杰;陆建农;刘召亮;周鸿凯;;高效能源植物-绿玉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李玲;黄峥;许正;羊海军;崔大方;;中国天山野樱桃李(Prunus divaricata Ldb.)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A];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鹏;玉永雄;;紫花苜蓿菌核病抗病基因ISSR标记初步研究[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闯;韩晓磊;盖建军;邹宏海;陈焕根;龚培培;;江苏省2个日本沼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明;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胡扬帆;灰毡毛忍冬花挥发性有机物及其生态保健功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3 臧睿;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群组成、分子检测及其ISSR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胡东燕;分子标记技术在桃花品种系统分类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5 赵卫国;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杨旻;基于ISSR和SRAP的半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桂富荣;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邓传良;石蒜属植物系统学及长筒石蒜遗传多样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张桂寅;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於虹;中国南方地区兔眼蓝浆果的引种、区划及其保鲜贮藏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吉轩;贵州甘薯种质资源鉴定与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2 周少云;华南地区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形态与ISSR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3 王鹤冰;人工老化芥菜种子生理生化变化及基因组DNA损伤的ISSR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刘思泱;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的核型及ISSR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高思青;皱边石杉内生真菌ISSR分子标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易鼎杰;台湾桤木非整倍体筛选与ISSR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余爱丽;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的遗传相似性和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8 陈戈;企业信息化程度和安全需求水平的研究及两者关系模型的探索[D];重庆大学;2004年
9 宣慢;魔芋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与ISSR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李佳;中药远志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勇娣;环保稻推广“卡”在了哪儿[N];解放日报;2007年
2 刘爽;养殖新品种——塞隆[N];中国特产报;2001年
3 艾农;当前市场前景看好的桃树新品种[N];湖北科技报;2003年
4 南京农贸中心 徐菊淮;市场亟顺葡萄品种更新与优化[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5 华文;2004新品种上市年[N];期货日报;2004年
6 李金泽 提供;育成5个非洲菊新品种[N];中国花卉报;2005年
7 记者 童宗锦;油桃新品种项目通过专家验收[N];常德日报;2007年
8 李中秋;白糖和豆油成开路先锋 期市新品种将接踵而至[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杨富文 本报记者 陈弘仁;密云两年促农增收过亿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记者 关媛媛 实习生 刘宇峰;我市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评审[N];重庆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