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湘潭锰矿栾树人工林水文效应及净化功能研究

刘凯  
【摘要】:本文以湘潭锰矿栾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降水再分配规律及降水化学性质进行研究,以探讨栾树人工林的水文效应及净化功能,从而为废弃锰矿区的生态恢复、地力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2012年栾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外总降水量为1618.15mm,穿透水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244.8mm,17.7mm,355.6mm,分别占大气降水总量的76.93%、1.09%、21.98%。降水输入主要集中在3-9月,降水量最大的季节为春季,最小的季节为冬季。栾树人工林林冠截留量、穿透水量和树干茎流量与大气降雨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分别呈对数关系和直线关系。 (2)林外降水的平均pH值为6.58,基本呈中性。穿透水的平均pH值为6.38,树干茎流的pH值为6.06,土壤渗透水的pH值为6.74。林外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的pH月平均最高值均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降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林外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pH值的大小。 (3)林外降水中Ca元素浓度最高,为4.416mg·L-1, Fe元素浓度最低,仅为0.004mg·L-1;穿透水中Ca元素浓度最高,为8.634mg·L-1, Pb元素浓度最低,仅为0.020mg·L-1;树干茎流中K元素浓度最高,为12.133mg·L-1, Pb元素浓度最低,仅为0.028mg·L-1。林外降水中养分元素浓度排列顺序为:CaKNH4+-NNO3--NMgMnCuZnPbPFe;穿透水中各养分元素的排列顺序为:CaKNH4+-NNO3--NMgMn ZnCuPFePb;树干茎流中各养分元素的排列顺序为:KCaNH4+-NNO3--NMnMgFeZnPCuPb;土壤渗透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MnFeZnCuPbCd.栾树人工林树干茎流养分含量均高于穿透水和林外降水。 (4)栾树人工林林内各土壤层的容重均比林外小,2012年与2004年相比,林内土壤含水率增加了1.68%,土壤孔隙度增加了5.17%,土壤容重减少了0.14g·cm-3。土壤的蓄水能力表现为林内大于林外,林内0-60cm土壤层最大蓄水总量为3024.66t·hm-2,林外为2457.06t·hm-2,两者相差1.23倍;林内有效蓄水总量为678.42t·hm-2,林外则为541.31t·hm-2,两者相差1.25倍。 (5)从全年平均来看,穿透水中Pb元素的淋溶系数小于1,说明栾树林冠能直接吸收Pb元素,其余元素淋溶系数均大于1,表现为淋溶增量。树干茎流各养分元素淋溶系数均大于1,表现为淋溶增量,各元素的淋溶系数在1.04~22.25之间,养分富集现象明显。 (6)栾树叶、根、皮对Mn、Cd、Pb元素有较强的吸收作用。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的Mn元素浓度均远高于林外降水,说明栾树的林冠层和树干对大气中的重金属元素Mn有较强的吸附作用,通过降水才导致Mn元素淋洗沉降,对大气降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渗透水中Mn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说明栾树人工林内的土壤对Mn元素有截留过滤作用,对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水质有净化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倬德;尤代强;;沙棘林水文效应分析与利用[J];沙棘;2007年02期
2 高甲荣;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水文效应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3 余新晓,陈丽华,牛健植,赵玉涛;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CWD水文效应研究(英文)[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04期
4 何亚平;费世民;蒋俊明;陈秀明;余英;唐森强;;四川长宁竹林凋落物的蓄水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林宝善;护田林带的水文效应[J];新疆林业;1986年06期
6 金小麒,巫启新;板桥河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水文效应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7 杨万军;靖远哈思山森林植被水文效应调查与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8 杨万军;哈思山林区森林植被水文效应调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12期
9 单炜;王福亮;;公路植物护坡水文与力学效应的理论研究[J];森林工程;2007年06期
10 李燕;李恒鹏;;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及其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5期
11 俞似军,许利群,杭韵亚;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4年03期
12 杨吉华,张光灿,张衍福,将德平,李雪东,王立海,焦宝柱,王洪刚;不同母岩山地山合欢幼林的生长及水文效应[J];防护林科技;1997年04期
13 覃志刚,王鹏;盆北山地严重侵蚀坡面几种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7年02期
14 张光灿,刘霞,赵玫;泰山几种林分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年06期
15 栾兆擎,邓伟;三江平原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5期
16 林锦;福建茶秆竹林的土壤水文效应[J];林业科技开发;2005年06期
17 白晋华;郭晋平;;流域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研究展望[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年03期
18 车克钧;傅辉恩;贺红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效益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2年06期
19 郗敏;吕宪国;刘红玉;;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5年12期
20 王永明;韩国栋;赵萌莉;王忠武;薛志宏;;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雪的水文效应[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占凤;乔娜;李臻;余芹芹;李国荣;朱海丽;毛小青;胡夏嵩;;西宁盆地周边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影响要素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林娜;王宏;;煤矿开采的若干水文效应初探[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李新;;新疆内陆河流域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4 张善余;;让青山永在,促绿水常流——黄山市城市水环境现状的思考[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5 史明春;许京怀;谢金春;许慧;;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文效应[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6 何大明;冯彦;甘淑;尤卫红;;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的跨境水文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曹云;欧阳志云;李锡全;田育新;郑华;黄志刚;;南方红壤区两种常见森林类型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8 董智;李红丽;贾志军;甄宝艳;;坝上高原退耕还林区沙棘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9 吴林祖;;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文效应及对城市防洪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城市防洪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10 阳永泉;温远光;梁宏温;朱宏光;何斌;;桉树和相思人工林生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萍;青海湖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永明;放牧强度对大针茅草原水文效应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3 丁军;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生态学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黄家荣;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杨洁;红壤坡地柑橘园水土保持水文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9 余爱华;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李伟;人类活动对洪水预报影响分析及防洪调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凯;湘潭锰矿栾树人工林水文效应及净化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2 文小莲;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君;城市水文效应的规划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陈琳;晋西半干旱黄土地区流域森林植被水文效应及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庞建光;立枯物对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翟杰;紫金山栎林涵养水源功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车骞;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分布式水文模拟[D];兰州大学;2006年
8 韩丽;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水文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刘恩;人工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与优化造林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黄乐艳;长沙城市森林降水化学特性及水质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辉霞;怀化:桉树推广方兴未艾[N];湖南科技报;2007年
2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沈国舫;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下)[N];科技日报;2000年
3 操戈;海南“桉树之战”的内幕外情[N];农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刘辉霞;把好种源选择关 湖南适宜种桉树[N];湖南科技报;2006年
5 李景才;伊春林业职工“绿色银行”取存款[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6 南方;桉树不是“抽水机”和“抽肥机”[N];消费日报;2006年
7 徐美林;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保工程质量[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8 记者 葛艳艳 通讯员  黎明 李涛;政府 发展桉树要科学有序[N];广东科技报;2006年
9 刘志国 姚爱民;泗阳:倾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新兴“木业走廊”[N];新华日报;2006年
10 吴红军;林业投融资渠道亟待拓宽[N];金融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