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要农资投入的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研究
【摘要】:世界各国的气候异常引起了学术领域内对碳排放的关注,而以土地利用为载体的农业碳排放作为主要的人类活动,成为了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的国家,农业生产导致的碳排放比重高居全球首位,中国的农业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如果不立即采取减排对策跟措施,农业导致的相关碳排放还将继续增加。湖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以湖南省为例,针对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几个方面的碳源,分析主要农资投入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脱钩关系,研究中利用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来研究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关系,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使用脱钩原理作为基础原理方法,利用脱钩去形容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来测算经济发展与能源物质投入消耗及环境恶化之间的脱钩状态,参考Tapio脱钩模型,即碳排放弹性脱钩原理,来研究经济发展的变化幅度引起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程度之比,映射出二氧化碳变化相对于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最终使用LYQ分析框架,从特定角度切入Tapio脱钩模型,研究碳排放跟经济增长张两者之间的投入角度、能源消费、总产值等中间变量之间计算两个变化数值之间的脱钩弹性值。
利用Tapio模型从从湖南省及14个地、州、市主要农资投入的碳排放跟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展开分析,将主要农资投入碳排放变量与农业总产值变量的比值得到脱钩弹性值,构建脱钩模型。研究中所需的相关数据源自于2001年到2012年12年的《湖南省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选取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IREEA)、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终得出2000-2011年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的农资投入碳排放量分别为:2000年699.31万t,2001年700.17万t,2002年697.33万t,2003年706.41万t,2004年761.45万t,2005年781.52万t,2006年796.14万t,2007年807.40万t,2008年819.08万t,2009年840.21万t,2010年857.71万t,2011年871.1万t,年均788.15万t,其中化肥年均676.13万t,占86.89%,农药年均52.11万t,占6.70%,农膜31.14万t,占4.00%,柴油18.78万t,占2.41%。其中,长沙市年均碳排放59.13万t,占湖南省的7.10%,株洲市37.40万t,占4.49%,湘潭市40.41万t,占4.85%,衡阳85.44万t,占10.26%,邵阳66.77万t,占8.02%,岳阳98.49万t,占11.83%,常德120.71万t,占14.50%,张家界17.06万t,占2.05%,益阳85.31,万t,占10.25%,郴州57.05万t,占6.85%,永州75.80万t,占9.10%,怀化35.52万t,占4.27%,娄底31.32万t,占3.76%,湘西自治州22.12万t,占2.66%。
通过Tapio脱钩模型测算得出来的结论为:
(1)2001-2002年,湖南省农资投入碳排放量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脱钩等级为强脱钩,农业经济在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在减退;2003-2011年,我省的脱钩等级为弱脱钩,农业经济与碳排放量都处于增长状态,但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
(2)通过对14个地、市、州的脱钩关系研究,湖南省14个地、市、州分为四个等级区域,长沙、益阳、岳阳、常德、衡阳为碳排放压力最大的区域,株洲与湘潭为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较重的区域,永州、郴州、邵阳为碳排放压力较轻区域,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为碳排放压力最轻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