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闽楠和杉木混交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卜玉姣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纽带,被认为是比土壤有机质更可信的环境变化指示因子。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于了解土壤元素,科学地利用土壤,营造最适生态效益的林分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以闽楠和杉木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通过盆栽模拟试验与野外试验,其中盆栽种植模式分别为杉木与闽楠比例分别为1:1(A)、2:1(B)、1:2(C)、纯杉木(D)、纯闽楠(E)和空白对照(F),野外种植模式分别为闽楠-杉木混交林(MF)、杉木纯林(PC)和闽楠纯林(PP)。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比较杉木和闽楠不同混交模式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并结合理化性质找出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为闽楠和杉木混交林的培育提供基础资料。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模式下杉木幼苗的生长状况在后期均表现为杉木和闽楠混交比例1:1最好,其次为1:2、纯杉木和2:1;闽楠幼苗的生长状况在后期均表现为混交比例1:1最好,其次为1:2、2:1和纯闽楠。(2)盆栽试验中纯杉木土壤酸性最强;SOC、TN和TP在各组间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纯杉木最高,其次为混交比例2:1、混交比例1:1、混交比例1:2和纯闽楠。野外试验中土壤SOC、TN和TP均呈现出纯闽楠最高,纯杉木最低的规律。与盆栽试验的A、D、E相比可以看出,野外试验中土壤pH的变化规律与盆栽试验一致,而SOC、TN和TP的变化规律与盆栽试验相反。盆栽试验中SOC、TN、TP与细菌优势类群呈显著相关;TN与真菌优势类群呈显著相关。野外试验中,土壤温度、含水率、SOC、TN、TP与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优势类群呈显著相关。(3)盆栽试验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高于野外试验。盆栽试验中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混交比例1:2最高而混交比例1:1最低;真菌群落丰富度表现为纯闽楠最高而混交比例1:1最低;真菌群落多样性表现为纯闽楠最高而纯杉木最低。野外试验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均表现为纯闽楠最高而纯杉木最低。盆栽试验中A、D、E与野外试验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分化,均表现为杉木纯林和混交林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4)盆栽试验共检测出31个细菌门,其中23个门为共有的细菌门。野外试验共检测出28个细菌门,其中26个门为共有的细菌门。盆栽试验和野外试验共有的优势细菌门有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盆栽试验特有的优势细菌门为拟杆菌门和糖化菌门,野外试验中特有的优势细菌门为浮霉状菌门、疣微菌门和GAL15。盆栽试验共检测出7个真菌门,其中6个门为共有的真菌门。野外试验共检测出7个真菌门且均为共有真菌门。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和Unclassified_k_Fungi。(5)不同混交模式下土壤细菌的功能组成和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在盆栽试验和野外试验中分别获得25和24类功能基因家族,表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主要涉及到的功能有代谢和遗传信息的处理;不同混交模式下真菌的功能组成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混合营养型真菌的比例较大,且绝大部分为腐生真菌。综上所述,杉木和闽楠幼苗混交对两种植物的生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混交比例为1:1时,生长状况最佳;盆栽试验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表现为纯杉木混交纯闽楠,而在野外试验中呈现出相反的规律;盆栽与野外试验的土壤微生物既有共同的优势菌,也有其特有的菌群;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植物种类影响明显,盆栽试验中混交比例1:2时群落多样性最高,而野外试验中纯闽楠最高;盆栽试验中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相关性比真菌群落大,而野外试验中环境因子与真菌群落的相关性更大;土壤中细菌群落以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为主,真菌群落多为腐生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李晨华;张彩霞;唐立松;熊正琴;王保战;贾仲君;李彦;;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微生物学报;2014年03期
2 王曙光,侯彦林;尿素肥斑扩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3 时鹏;王淑平;贾书刚;高强;孙晓强;;三种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4 邓楚璇;周英;李上官;刘星科;王文娟;李西;孙凌霞;罗春兰;李向;黄玉梅;;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四川林业科技;2021年01期
5 田琳;张珣;;雌酮胁迫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7年06期
6 张晶;;土霉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7 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2004年05期
8 张旭博;徐梦;史飞;;藏东南林芝地区典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年02期
9 李娜;张利敏;张雪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11 黄潇;赵智勇;蔡颖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J];科技与创新;2020年12期
12 肖升木;谢学辉;薛凯;周集中;柳建设;;氮沉积效应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3 刘燕;张振华;鲍王波;余冉;王长永;;青霉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斯贵才;王光鹏;雷天柱;张更新;夏燕青;陈芳荣;;青藏高原东北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C];2016年
2 王文辉;王辉;崔中利;;有机农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斯贵才;王建;夏燕青;袁艳丽;张更新;雷天柱;;念青唐古拉山沼泽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随海拔变化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其他部门[C];2015年
4 余素林;汤岳琴;吴晓磊;;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原油以及生物强化处理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道林;司春灿;薛永来;肖翔;戴志聪;;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六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刘波;林营志;张秋芳;;土壤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方法的软件设计与应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张海燕;贺江舟;徐彪;张利莉;;新疆南疆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毳;刘怡;秦雪芬;;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循环研究进展[A];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9年
9 薛子可;左易灵;贺学礼;;西北荒漠带花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A];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黄红娟;王慧敏;魏守辉;张朝贤;;假高粱根系分泌物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11 于航;薛冬梅;王义东;郑薇;王中良;;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农田土壤深度梯度的响应-分子生态网络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2 李永山;陈耕;范巧兰;张冬梅;柴永峰;李燕娥;;转基因棉花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3 刘波;林营志;张秋芳;;外来生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脂肪酸生物标记辅助分析软件的研制[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4 刘金光;李孝刚;王兴祥;;苯甲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及与花生连作障碍关系[A];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5 焦少俊;单正军;葛峰;;四环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6 郭梨锦;曹凑贵;张枝盛;刘天奇;李成芳;;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短期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7 陈明娜;;花生连作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18 华建峰;林先贵;蒋倩;张华勇;殷云龙;;砷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9 官鑫;向阳;祝友朋;韩长志;;核桃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20 陈丽华;李玥仁;吕新;杨苏;陈涵贞;苏德森;;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秀国;杀菌剂多菌灵高频投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杭;黑土区典型作物轮作和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3 袁庆叶;克隆整合对干扰条件下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4 李伟克;林火对河北平泉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5 杜璨;秦岭辛家山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赵凤艳;蚓粪改善设施番茄连作土壤质量和番茄品质的机理[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7 王民煌;地上/地下碳输入和养分添加对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8 刘桂要;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9 赵鹏宇;山西亚高山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D];山西大学;2019年
10 陈月星;覆盖对渭北旱作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1 王梓廷;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和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及其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2 王磊;污染土壤汞的非生物甲基化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13 韩雪梅;地上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14 于海玲;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15 曹艳峰;两种土壤中梭梭冠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异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16 孙盛楠;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对增氮增雨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7 宋贤冲;广西猫儿山土壤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年
18 龚鑫;不同生境下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
19 王道源;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环境过程影响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20 吴然;山西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卜玉姣;闽楠和杉木混交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年
2 罗影;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3 金奇;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吴昊;长白山区不同森林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彭华;光伏产业区氟氯污染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康慧;铅锌尾矿渣对大叶女贞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年
7 邓玉清;轮作对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8年
8 杨光菲;改变碳输入方式对气候过渡带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年
9 刘奎;免耕和垄作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10 刘莹莹;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天津农学院;2019年
11 唐亚男;太白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年
12 韩文冰;有机碳和磷酸盐对南极典型区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9年
13 冯琦;PAHs污染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14 俞冰倩;我国不同盐碱土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15 张丽娜;粤东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互作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16 丘庆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代谢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17 孙弘哲;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18 杜妮妮;粪肥和污水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9 温昕承昊;峰峰矿区三种植物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20 赵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增温和降雨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李晨;土壤微生物群落装配“黑箱”被打开[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永州市金洞管理区林业局 谢绍迪;闽楠富根苗培育[N];湖南科技报;2015年
3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黄正琛;杉木村里战贫困[N];恩施日报;2019年
4 本报前方报道组 曹洋 陈向前 本报记者 任鸿 阮长安 颜婧 李立洲;生命至上 鏖战杉木树[N];四川日报;2019年
5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鑫昕 见习记者 石佳 通讯员 汪龙华;杉木树煤矿生死大救援[N];中国青年报;2019年
6 通讯员 潘迪 尚清华;金融雨露助遇火杉木再成林[N];农村金融时报;2019年
7 记者 张辉;60年,打造“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N];福建日报;2019年
8 本报通讯员 欧阳友忠 陈明心 祝豪;杉木园的乡村振兴素描图[N];永州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洪雯 象山记者站 陈光曙;杉木洋村:飘散着古盐味的新农村[N];宁波日报;2017年
10 叶代全;功勋不凡,四代杉木良种造福山林[N];中国绿色时报;2015年
11 李喜荣 王丽娟 莫家杰;杉木病虫防治[N];云南科技报;2005年
12 胡定林;会东县建成我州最大杉木采种基地[N];凉山日报(汉);2010年
13 岑启全 熊保明;购买杉木多付款请求返还获支持[N];法治快报;2010年
14 王建兰;我首次揭示杉木成材奥秘[N];科技日报;2007年
15 邱存双;“杉木河”是这样维护品牌的[N];贵州日报;2006年
16 记者  谌贻照;“杉木王国”的革命[N];广西日报;2006年
17 文/本报记者 蒋兴华;“杉木河之路”纠纷始末[N];贵州政协报;2003年
18 本报记者 刘益清 郑雨萱;大山深处铸忠诚[N];福建日报;2020年
19 本报记者 陈江 本报通讯员 覃聪颖;科技破瓶颈 杉木变大材[N];广西日报;2015年
20 本报记者 谌贻照;把杉木资源效益发挥到极致[N];广西日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