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干制机理及茎叶果深加工的研究
【摘要】:
1、对西洋参生产中的剩余物——茎叶、花总皂甙提取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热水提取、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提取效率高达80%,提取物得率及总皂甙含量,茎叶为16.6%和68.029%;花为32.52%和85.015%。方差分析表明达显著水平;提出了最佳工艺组合和主要工艺参数。为高效率、高纯度提取分离西洋参总皂甙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多糖是西洋参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根据最新研究发现,其药用、保健价值不亚于总皂甙。本研究以西洋参叶为原料首次探讨了西洋参叶中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工艺。结果表明: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法,提取物得率达19.3%,多糖含量可以达到32.2%,提取效率达96%;用3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法,提取物得率达17.7%,多糖含量35.2%,提取效率高达98%。为综合利用西洋参叶提供了理论依据。
3、研究了西洋参生产中的剩余物——果实的利用价值,并对果酒发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中富含皂甙和游离氨基酸;经过酵母菌的生物作用使得果汁中皂甙增生,增长幅度高达38.88%;首次提出了皂甙人工生产、果酒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为工厂化生产皂甙及综合利用西洋参果实提供了理论基础。
4、研究了西洋参根干制机理及干燥过程中常见败坏现象。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符合三次方程模型;脱水过程为“内部扩散控制”机理;常见败坏现象有“红眼圈”、“青支(褐变)”、“粉质”、“霉变”等,劣变的内外环境临界点是:物料含水22%,环境湿度是55%-65%;西洋参褐变属于非酶褐变和酶褐变,因有无霉菌侵袭而分;“红眼圈”参的内在品质较好。
对褐变机理的探讨、“红眼圈”参的品质评价、干燥制品的质量控制点等研究在国内外属首次。为制得高品位干制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高登义;;怎样种植西洋参[J];农业科技通讯;1989年12期 |
2 |
孙永峰;河南西洋参的组织特征研究[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年01期 |
3 |
;西洋参市场假货多[J];农技服务;1994年04期 |
4 |
李志高;西洋参加工技术[J];湖南林业;1995年10期 |
5 |
丁之恩;西洋参干制试验[J];经济林研究;1995年01期 |
6 |
孔春雨;西洋参几种病害的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1998年07期 |
7 |
许世泉;西洋参栽培技术(3)[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0年03期 |
8 |
孙春华,高景恩,黄瑞贤,黄淑敏,郑艳梅,韩继堂;靖宇县西洋参病、虫、鼠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J];人参研究;2002年04期 |
9 |
;绿色西洋参生产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06年09期 |
10 |
李学芝;孙国刚;孙秀安;李江波;郑殿家;;短体西洋参栽培新技术[J];人参研究;2007年03期 |
11 |
范长生;庭院栽培西洋参[J];新农业;1988年01期 |
12 |
;我国西洋参研究取得重要成果[J];中国农学通报;1989年03期 |
13 |
朴永吉;迟永才;;西洋参园的夏季管理[J];特产研究;1990年01期 |
14 |
刘继贵;西洋参栽培要点[J];新农业;1991年10期 |
15 |
魏树喜,齐炳森,齐茹,周平侠,丁九占;79401在河南西洋参上的应用效果初报[J];特产研究;1997年01期 |
16 |
姜力;;西洋参在莱阳成了气候[J];农业知识;2000年01期 |
17 |
田义新;;西洋参栽培技术(三)[J];农村科学实验;2000年01期 |
18 |
崔景芬;西洋参市场畅销[J];农村百事通;2004年08期 |
19 |
张雪松
,魏国珍
,张国珍
,薄振山;植物营养素在西洋参上的应用效果[J];北京农业;2005年05期 |
20 |
武占胜;袁华;苏海波;;栽培西洋参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科学实验;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