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文军  
【摘要】:千岛湖是解放初期国家在浙江西部淳安县境内建设新安江大坝之后蓄水形成的大型深水人工湖泊,其兼具有发电、防洪、灌溉等多项功能。改革开放后,千岛湖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随着区域经济特别是旅游开发活动的升温,千岛湖流域正面临着开发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人为活动的影响。客观科学地评价由此所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是指导千岛湖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生态风险评价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的常规监测数据、酸雨、底泥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水域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总氮和总磷的预测模型,最后从风险管理对策和风险管理技术两方面提出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2002年的环境常规监测数据,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全湖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但是,千岛湖区域酸雨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千岛湖局部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千岛湖平均水质的最主要污染因子是TN,其次为TP,再次是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全湖水质分析的结果表明,TN的污染负荷比高达50%,TP的污染负荷比为17%,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的污染负荷比分别为12%、9%及8%,其余项目污染负荷比只占4%。从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评分为35.8分,全湖水质已为中营养状态。此外建筑扬尘、油烟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也比较突出。 通过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风险源与胁迫因子的系统分析,确定了本区域生态风险源主要有农业污染、城镇化、采矿业、点源排污、交通运输、大气沉降、旅游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林业、外来生物入侵、洪水灾害等。区域风险胁迫因子主要是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营养物质等方面。确定了以千岛湖水质变化为生态风险评价终点,并提出了以保持或提高本区域水质;遏制区域内酸雨恶化或劣变趋势;本区域的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与增长;保证水力发电、防洪与灌溉的需要;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保障娱乐与旅游业的需要等为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目标。 千岛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近十年来千岛湖多数监测项目和各断面污染指数都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全湖综合水质出现趋好的走势,表明千岛湖总体水质的变化正处于相对低的风险状态之中。各断面水污染综合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代表千岛湖三个主要来水水质的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三个断面分列前三,通过河流污染物的输入是千岛湖水质下降的主要风险来源,其中街口指标显著高于其它断面,它是正常年份中污染输入强度最大的来源。各监测项目污染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列前面,仅有总氮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高出国家标准限值,各断面的总平均值达到1.6,而其它各项均低于0.5,说明总氮的输入是在近期千岛湖水质下降风险中首要问题。根据各断面水质污染综合指数负荷比的比较分析,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三个断面排在前列,街口该指标远高于其它断面,多年平均负荷比高达17%。趋势分析中,除街口和西园码头外其它各断面负荷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它们对整体水质上升的贡献不高,分别表现出入湖水质和人为活动在延缓水质上升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在考核各监测项目综合污染指数分担率的分析中,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在前列,三项分担率之和达全湖71%,其中总氮接近49%,显著地高于其它项目。趋势分析中总氮的分担率出现了显著性的下降趋势,同时其它项目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肠杆菌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以有序聚类法分析全湖水质变化趋势的一致性结果显示,1998至1999年是千岛湖水质状态变化规律的最优分割点,并且在1998年后全湖总体 水质上升的一致性明显高于此前各年份变化过程。 洪水对千岛湖的水质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19%年洪灾中千岛湖总体水质在多年走势图中出现 “污染峰r,现象,表明外来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来源。根据洪灾前后水质变化对比分析,千岛湖水 体受洪灾的影响仅局限于当年,通过水体的缓冲和自净能力的恢复,各项污染指数在灾后都能迅速 恢复至止常状态。在洪灾年中,水质污染指数排序及负荷比均是百亩贩、航头岛、街口和三潭岛, 四断面总负荷达到全湖72%。与正常年份不同,百亩贩是洪灾中水质最差的断面,根据洪灾年与灾 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水质变化对洪灾的敏感性次序是百亩贩、航头岛、二潭岛和街口,受洪 灾影响变化最大且对全湖水质影响最大断面均是百亩贩和航头岛,二者上升幅度达到三倍之多。对 洪灾年的各项监测项目的分析显示,洪灾年中综合污染指数对全湖分担率最高的是大肠杆菌和总氮, 其它各项目分担率很低,对洪灾年中的总体水质几无影响,大肠杆菌分担率高达46.6%,取代了总 氮的位置成为洪灾年中水质的最大污染因素。洪灾年与灾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对洪灾影响敏 感而污染指数发生迅速上升的监测项目依次是大肠杆菌、总锅、氨氮、总错和总氮,其它项目无明 显变化。,又肠杆菌在洪灾年中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宏玮,曾光明,谢更新,张硕辅,黄国和,金相灿,刘鸿亮;洞庭湖流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2 程建龙,陆兆华,范英宏;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3 蔡珍;聂华;;湿地生态风险管理[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4 杨建丽;刘征涛;冯流;周俊丽;;长江口水体中PAHs的基本生态风险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7期
5 陈波宇;郑斯瑞;牛希成;赵劲松;;物种敏感度分布及其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4期
6 庞智勇;冯流;周俊丽;刘征涛;;长江口水体中取代芳烃类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1年02期
7 徐春迪;;基于GIS西北地区生态风险信息系统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8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乐安江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1999年02期
9 毛小苓,倪晋仁;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付意成;阮本清;王瑞年;毕永传;朱启林;;河流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2009年03期
11 郎珍军;徐建军;;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3期
12 刘培哲;;当今世界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美国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年02期
13 周怀东;赵健;陆瑾;王雨春;袁浩;万晓红;;白洋淀湿地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毒理学报;2008年03期
14 薛英;王让会;张慧芝;李锦;徐晓芳;林毅;;塔里木河干流生态风险评价[J];干旱区研究;2008年04期
15 周利军;张雪萍;陈设;;扎龙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2期
16 周军英;程燕;;农药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17 颜磊;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18 郑冬梅;刘志彦;孙丽娜;罗庆;;沈阳卫工河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初步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0年04期
19 蒋丹烈;胡霞林;尹大强;;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对太湖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分析[J];生态毒理学报;2011年01期
20 郑创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和问题讨论[J];广州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丽娜;余若祯;王宏;;生态风险评价概述[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包慧娟;王永芳;;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概述[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景宜;文彦君;;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英文)[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军英;程燕;单正军;Martin Williams;Mark Cheplick;;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暴露场景和暴露模拟平台构建[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李双江;邢晨;;农业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刘志诚;叶恭银;胡萃;;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优势天敌的生态风险评价[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志泉;宋汉卿;李双江;;城市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赵肖;郭振仁;周雯;段丽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沈法富;于元杰;;转基因抗虫棉环境释放生态风险评价[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王斌;余刚;黄俊;邓述波;胡洪营;;POPs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和模式初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华;锑矿区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张炬红;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若凡;干旱区绿洲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贾丹;延庆风沙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魏中青;红枫湖有机氯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王小龙;海岛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8 翦英红;水/沉积物相中十溴联苯醚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9 聂艳;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晁雷;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建立的方法体系、案例研究与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迅;基于3S技术的甘南地区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佳;内黄县耕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D];河南大学;2010年
3 马萧;脆弱性矿区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乔群博;乌兰木伦河煤矿区生态风险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5 庞智勇;长江口取代芳烃类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6 贾林;海岛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及在长兴岛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7 赵彩霞;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3年
8 高向春;有机硅氧烷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9 张寒月;水利风景区生态系统风险评价及预警机制构建[D];华侨大学;2012年
10 张偲;高速铁路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姜虹;“十二五”环保科技规划出炉[N];中国化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