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的研究
【摘要】:地位指数互导模型描述的是同一立地上,不同树种地位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将树种地位指数之间定性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定量的表达出来,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直观。因此,只要知道现有林分树种的地位指数,就可以推导出另一树种的地位指数。这种方法对于适地适树、采伐迹地更新等有指导作用,这在国外已被证明,且已进行了大量树种间地位指数关系模型的研究。但国内在这方面主要集中于单个树种导向曲线的数学模型及拟合精度等方面的研究,对互导问题少有人研究。
本研究以雪峰山立地类型亚区为研究对象,首次进行了该地区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的研究。应用计算机软件SPSS12.0和相关数学知识,对雪峰山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配对样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可以互换的情况下,采用11种常用的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方程拟合;根据影响雪峰山立地类型亚区杉木、马尾松立地质量的有效变量:海拔高度、中地貌、母岩、坡位、坡向和土层厚度,有效地选择了中地貌、海拔、母岩、坡位4个立地因子,分别进行了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雪峰山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的研究发现,不考虑立地因子的影响或不合理的划分立地类型而建立的杉木、马尾松互导模型的偏差较大;中地貌、海拔是影响雪峰山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的主导因子。
基于雪峰山中地貌、海拔立地因子,建立了雪峰山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评价体系。将研究区分为丘陵地、低山丘陵地、低山地、低中山地四种立地类型组,分别建立了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
利用线性相关系数、95%置信区间、差值平均、标准差、标准误差、T统计量数值t、双尾显著性概率(Sig.)等指标来评价建模精度,结果表明:预测绝对误差基本上分布在0~0.3m之间,预测的绝对误差值90%以上小于0.2m;模型检验时,采用线性相关系数、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差4个评定指标,并结合绝对误差分布情况,检验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预测绝对误差90%以上分布于0~0.4m之间。
|
|
|
|
1 |
蔡学林,欧阳勋志,钟志鸿;安远县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表的编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
2 |
高智慧,柴锡周,周琪,邱尧荣,张志宏,卢国耀,马烈成;浙江省马尾松数量化地位指数表的编制[J];林业实用技术;1991年11期 |
3 |
洪利兴,柴锡周,沈辛作,钟哲科,许利群;浙江天目山区马尾松和杉木适宜地位指数曲线模型和地位指数表的编制[J];浙江林业科技;1990年03期 |
4 |
张明新;衡长钧;司成彬;姚顺祥;;马尾松地位指数表的编制[J];陕西林业科技;1982年03期 |
5 |
张咏祀;;标准差法在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用标准差法编制恩施州马尾松人工林地位指数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6 |
张卓文;杉木、马尾松雄球花形态特征变异性研究初报[J];中南林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
7 |
;在河南省营造马尾松和杉木丰产林的意见[J];林业实用技术;1959年13期 |
8 |
李志先,邓绍林;林朵林场杉木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5年03期 |
9 |
林玉斌;;不炼山营建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及其生长效果研究[J];引进与咨询;2006年08期 |
10 |
喻方圆;邵岚;陈淑芬;;杉木、马尾松种子细胞质冻结和玻璃化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1 |
蒙树权;吴英;梁海平;周传明;梁建孟;;马尾松、杉木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以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0年02期 |
12 |
林开敏,郑郁善,黄祖清,吴擢溪;杉木和马尾松幼林生物产量模型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13 |
卢招雄;;不同堆腐阶段杉木及马尾松轻型基质理化性质测定[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
14 |
孙娟;费本华;王喜明;赵荣军;黄艳辉;;针叶材管胞纵向零距抗拉强度的研究[J];木材加工机械;2009年03期 |
15 |
吕勇;朱光玉;易烜;周根苗;邓成;周记超;;基于对偶回归的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互导模型[J];林业资源管理;2007年01期 |
16 |
吕勇;朱光玉;罗立平;周根苗;邓成;;基于不同立地因子的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相关模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7 |
杨梅;林思祖;曹光球;叶绍明;;不同生境杉木马尾松半天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
18 |
成子纯,任能林;湖南杉木指数级材积表的编制[J];林业资源管理;1983年02期 |
19 |
谢小赞;江洪;余树全;刘源月;原焕英;李雅红;;模拟酸雨胁迫对马尾松和杉木幼苗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
20 |
陈元德;;闽北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价的测算与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
|
|
|
|
1 |
;后记[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2 |
黄敏仁;许农;陈道明;陈天华;;马尾松群体DNA含量的变异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3 |
曾平安;龚毅红;石大兴;王米力;;马尾松成花能量物质分析初步[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4 |
曹云峰;张晓丽;李忠正;;马尾松硫酸盐强化漂白工艺生产性试验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5 |
《全国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协作组;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6 |
王玉荣;李爱民;吴鸿;;马尾松雌雄球果发生与发育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
7 |
陈天华;王章荣;;马尾松的遗传变异与改良策略[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8 |
王玉荣;李爱民;吴鸿;赵晟;;马尾松雌雄球果发生发育及球果开裂研究[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
9 |
赖焕林;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交配系统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10 |
王培蒂;秦国峰;;马尾松胚胎发育的观察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